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常见病,
作者: 何裕民编著
出 版 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96000版次: 1页数: 276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239487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癌症只是慢性病,可防也可治!本书汇集了作者在30余年从事抗癌工作的富贵经验与深刻反思,分“新观点、新治疗及新康复”三部分,从国内外两外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抗癌新主张、新观念,书中并配有大量的病例加以佐证,说服力强。内容实用,可供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社区、临床及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何裕民,男,1952年生,浙江义乌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出版医学专、著20余部,涉及心身医学、亚健康学、医学哲学等领域。曾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霍英东英才奖、全国杰出青年中医等荣誉。
目录
新观点
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全世界:每日2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癌症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上升
尴尬的局面: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症:擅长自我变异的杀手
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
向癌症宣战
需从应对战略失败中走出
癌症:只是慢性病
寻求共识与3个“1/3”
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有害无益的过度化放疗
诱导分化与凋亡:通过华山天险的新路
远方的呼应
美国与上海的数字比较
杀尽癌细胞,谈何容易
小鼠癌症模型的陷阱
美国FDA官员的反思
癌症只是慢性病
癌症只是慢性病的两个涵义
对付癌症应像对待慢性病一样
本质:生物体的“内乱”
“1/4”的提示——难以避免的生物现象
癌基因是正常基因
“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癌症非炎症,乃机体“内乱”也
“生物场”理论:“内乱”自有根源
不良精神心理:癌症的“催化剂”
不良生活方式:加剧了“内乱”
让博士却步的“30岁”现象
癌症发展:一个渐进的慢性过程
免疫“监管”下,癌可以长期休眠
权衡:呵护生命优先于征服癌症
记住教诲:“人”比“病”重要
首先,以不伤害为原则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
新治疗
新康复
媒体评论
癌症被许多人认为是“不治之症”,一旦被查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就非常悲观,认为不去治是“等死”,治疗是“花钱找死,还找罪受”。其实,大量的案例证明,癌症可防也可治,切不可轻言放弃!
——作者乎记
明智的治疗是什么?那就是放弃斩尽杀绝癌细胞的治疗观,放弃“速战速决”、“药到病除”的幻想,接受“带瘤”生存的现实,以“持久战”;为心理预期,以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中心,根据个体差异,积极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培育体内的免疫活力和器官协同、再生能力,抵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期,进而实现康复!
——王一方(医学人文与健康传播学者)
书摘插图
新观点
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在过去的30年间,人们一听到“癌症”,往往会不寒而栗。实际上,致死性疾病非常多,可为何偏偏是“癌症”让人特别恐惧?
癌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的机会也随之上升。各地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抗生素的发明等,让烈性传染病等几近绝迹,年纪轻轻就夭折的情况越来越少,七八十岁还活蹦乱跳的情况司空见惯!但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走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总是要选择终结自己的方式的,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结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生肿瘤的方式迈向“永恒”,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有数据显示,从1973年至1999年癌症总发病率增加24%,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的人死于癌症。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而各种疾病的痛苦程度和死亡时的痛苦程度都是不同的。与其他疾病相比,生癌症的过程以及走向终结的过程比较特别,除去需经历昂贵、躯体极其痛苦而又几无休止的手术、化放疗外,还有疼痛、腹水、消瘦、呕呃、残疾等常与癌症相伴,且患者时时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中。因此,这也就成为人们谈癌色变的理由。
全世界:每日2万人死于癌症
癌症是“杀手”,真的一点不假。据美国某媒体2007年12年18日报道,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公布一份全球癌症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估计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日超过2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