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高职制药/生物制药类专业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医学,基础医学,
作者: 凌沛学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32000版次: 1页数: 248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96440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及相关内容。全书共22章,前两章介绍临床诊断学基础及常用的诊疗技术,其余章节分别介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耳鼻咽Ⅱ侯科、眼科、皮肤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此外,还有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风湿病、肿瘤、老年期疾病、性病、传染病等的介绍。本书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制药、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本书的学习,力求提高人们日常医疗保健意识,普及防病治病的医学知识。
目录
第一章 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 症状学
第二节 体格检查
第二章 诊疗技术
第一节 器械性检查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阻塞性肺气肿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 肺炎
第六节 肺结核
第七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力衰竭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三节 心律失常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胃炎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第四节 胃癌
第五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
第七节 食管癌
第八节 大肠癌
第九节 肝硬化
第十节 肝癌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泌尿系统病总论
第二节 肾小球病
第三节 肾小球肾炎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第五节 尿路感染
第六节 间质性肾炎
第七节 慢性肾脏病
第八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五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八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二节 糖尿病
第三节 高脂血症
第四节 肥胖症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
第九章 风湿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四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 癫痫
第三节 颈椎病
第十一章 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 中毒概论
第二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第三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第十二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分类及命名
第二节 恶性瘤
第十三章 老年期疾病
第一节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衰老机制学说
第三节 老年期疾病的临床特点
第四节 老年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五节 老年人的用药特点
第十四章 外科疾病
第一节 外科学概述
第二节 普通外科
第三节 泌尿外科
第四节 骨科
第五节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第十五章 妇产科疾病
第一节 正常分娩
第二节 母乳喂养
第三节 围生医学
第四节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第五节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六节 月经异常
第七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十六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第三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症
第五节 小儿腹泻
第六节 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七节 先天性心脏病
第八节 遗传性疾病
第十七章 口腔疾病
第一节 口腔的解剖组成及生理特点
第二节 口腔常见疾病的特点和防治原则
第三节 口腔疾病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
第十八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
第一节 耳鼻咽喉科的范畴
第二节 耳部疾病
第三节 鼻部疾病
第四节 咽部疾病
第五节 喉部疾病
第十九章 眼科疾病
第一节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第二节 匐行性角膜溃疡
第三节 老年性白内障
第四节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第五节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第六节 屈光不正
第二十章 皮肤科疾病
第一节 皮肤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二节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第三节 常见皮肤病
第二十一章 性病
第一节 梅毒
第二节 淋病
第三节 尖锐湿疣
第四节 生殖器疱疹
第五节 软下疳
第六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和腹股沟淋巴肉芽肿
第二十二章 传染病
第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第三节 麻疹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六节 艾滋病
第七节 流行性感冒
第八节 猩红热
第九节 细菌性痢疾
第十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一节 血吸虫病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症状学
当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的基础上发生改变时,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不适感觉称为症状(symptom),如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经体格检查客观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sign),如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杂音等。本章叙述一些常见症状,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的重要意义。
正常人体温因受大脑皮层及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所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从而保持相对恒定。在某种情况下,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即为发热(fever)。正常人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稍有波动。
1.发生机制
致热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致热原性发热,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两大类。外源性致热原种类很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甾族化合物。外源性致热原大多通过激活组织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