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分類: 图书,医学,药学,药学理论,
作者: 陈西敬 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431000版次: 1页数: 263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220324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既包括传统领域如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究进展,也涉及一些较新领域如药物基因组学、手性药物、中药药代、非线性药动学、药物—血浆蛋白共价键结合的研究进展,还包括基因敲除、基因转染、计算机模拟药物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本书可供药物代谢动力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体内药物浓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在体内药物浓度分析中的应用
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在临床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飞行时间质谱(TOF-MS)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微透析技术在组织分布和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
五、毛细管电泳(EC)在生物样品测定中的应用
六、核磁共振(NMR)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七、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一)——Caco-2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一、Caco-2细胞模型的主要应用
二、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新发展
三、小结
第三章 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二)——P-gp和MRP2在药物肠吸收中的作用
一、P-gp和MRP2概述
二、P-gP对药物肠吸收的影响
三、P-gP的研究方法
四、MRP2在药物肠吸收中的作用
第四章 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三)——CYP3A在药物肠首关效应中的作用
一、CYP3A研究概述
二、肠道CYP3A4和P-gP协同限制口服药物的吸收
三、药物或食物对CYP3A活性的影响
四、CYP3A选择性探针药物的研究
第五章 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四)——PEPTI对类寡肽药物吸收的促进作用
一、寡肽转运体的生物学特征
二、PepTl的转运机制
三、影响药物经PepTl转运吸收的因素
四、PepTl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第六章 药物分布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转运体在药物分布中的作用
二、药物转运体在药物脑部转运中的作用
三:药物转运体在药物胎盘转运中的作用
四、药物转运体在药物血一睾屏障转运中的作用
五、药物转运体与靶向药物设计
六、结语
第七章 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代谢研究方法概述
二、有关P450酶的研究进展
三、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研究
四、药物代谢研究与药物相互作用
五、药物代谢研究与新药开发
六、药物代谢酶知识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药物排泄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转运体和药物排泄的关系
二、药物转运体在药物肾排泄中的作用
三、转运体在药物肝胆排泄中的作用
四、转运体在药物肠排泄和其他排泄途径中的作用
五、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
六、结语
第九章 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药物基因组学的介绍
二、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四、高血压病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五、高脂血症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六、抗肿瘤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七、精神科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
第十章 手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一、手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二、手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立体选择性影响因素
三、手性药物的手性拆分方法
第十一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及其研究特点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
第十二章 毒代功力学研究进展
第十三章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十四章 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十五章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研究进展
第十六章 基因敲除和先天性缺陷动物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基因转染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药物定量构动关系研究
书摘插图
第一章体内药物浓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发展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体内药物浓度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其研究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为生物样品测试,而生物样品的特点是药物浓度低、干扰成分多、样本数量大等,所以对分析技术的要求较高。一个好的分析方法必须具备灵敏、快速和高专属性等特点。20世纪从化学分析到光谱分析,再从光谱分析到色谱分析,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技术得到了两次质的飞跃。而放射同位素标记、放射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也使微量药物浓度的测定成为可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串联接口技术不断成熟,L&MSn、GC-MSn、LC-TOF-MS等新技术在药动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此外高效毛细管电泳(EC)技术在药物或代谢物的分离,微透析(MC)技术在在体药物分布试验等方面也发挥了各自巨大的优势。核磁共振(NMR)技术则体现出了其快速和高分辨力等特点,本章就近年来体内药物浓度分析的新方法及其应用作一介绍。
一、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在体内药物浓度分析中的应用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将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与质谱检测手段结合,集液相色谱(LC)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MS)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于一体的色谱技术。它具有其他仪器不可比拟的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快速获得巨大的信息量。与紫外、二极阵列管等检测器法比较,LC-MS鉴定更准确,特异性更强,同时简化了试验步骤,减少了生物样品处理过程。LCMS也能够对多组分同时检测,基本可排除紫外检测器和二极阵列管检测器等很难解决的干扰问题。因此,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需对原药及代谢物同时分析和鉴定时,LC-MS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LC-MS接口技术的发展,LC-MS不断成熟,当今较先进的接口技术包括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on,ESI)和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on,APCI),使得LC-MS技术成为药物代谢和药动学研究等现代药学研究领域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