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学

分類: 图书,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顾颉刚撰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4-1字数:版次: 1页数: 139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252867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学名家出面,评论史学界成就与不足。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本书的个人特色,也即本书所体现的顾撷刚本人的人品与性格,就更能感觉到本书的独特价值了。
——王晴佳
内容简介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本书有三编,代表了三个部分,主要描述民国史学由旧转新的过程。在顾颉刚看来,传统史学中有不少有益的成分,为新史学的成就起了一种铺垫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他把新史学的成功,主要归之于新史料的开发,这自然包括那时对文献史料的考订与批判,而“古史辨”之功劳独大。本书既然是以《当代中国史学》为题,自然必须有一种包容一切、兼顾大家的态度,将这些不同的派别一一作评。
本书既然是名家名作,因此在出版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它也成为史学史与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目录
《当代中国史学》导读
凡例
引论
上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一节 当代史的撰述
第二节 旧史的补作与改作
第三节 旧史表志的补订
第四节 学术史的撰述
第五节 谱牒与方志
第六节 地理学的著述
第二章 史料的整理与辑集
第一节 当代史料的整理与结集
第二节 正史的补注与校订
第三节 旧史料的辑佚
第四节 古史史料的整理
第三章 金石学的兴起与研究
第一节 碑志学的结集与研究
第二节 金文的结集与研究
第三节 吴大潋与孙诒让
第四章 元史与西北地理的研究
第一节 元史史料的整理与元史的改作
第二节 洪钧及其《元史译文证补》
第三节 西北地理的研究与撰述
第四节 域外史地史料的整理与撰述
第五章 经今文学的兴起与贡献
第一节 经今文学与辨伪学
第二节 廖平与康有为
中编 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 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著录
第一节 私人的收藏与集录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与河南博物馆的殷虚发掘
第三节 外人的收藏与集录
第二章 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一节 新郑与浑源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二节 洛阳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三节 寿县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四节 安阳铜器群的发现与著录
第五节 濬县铜器群的发现著录及其他
第三章 考古学的发掘和古器物学的研究
第一节 史前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
下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后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与史料的整理
第二章 甲骨文字与金文的研究
第三章 元史蒙古史中外交通史的研究
书摘插图
上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二节 旧史的补作与改作
陈寿《三国志》写作极为谨严,但其以吴、蜀并列,而尊魏为正统,在当时已经为习凿齿所不满。凿齿所撰《汉晋春秋》,即以蜀继汉;及司马光作《通鉴》,用陈寿之例,以魏纪年;朱熹作《纲目》,则又以昭烈帝接汉统,尊习氏的说法。对《三国志》加以改作的,宋有萧常的《续后汉书》,元有郝经的《续后汉书》,均以蜀为正统。在近百年中,与萧、郝抱同样见解而改造旧史的,有汤承烈《季汉书》九十卷。书未刊行,莫友芝极为称赏,谓其对表、志尤为用力,凡七易稿乃成。《三国志》虽嫌简略,裴松之的注却采摭极博,后人修改三国史事的,要超过陈志裴注,当然是不可能的事。萧、郝二人,目的在正闰之争,所注重在书法,对于史实本不十分重视。承烈的书,莫友芝谓其详核过于萧、郝;陈寿书无表、志,而承烈于此用力极勤,亦为特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