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朱东润撰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7-1字数: 296000版次: 1页数: 392印刷时间: 2007-04-01开本: 32开印次: 3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252938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贡献,我认为可分浅层次和深层次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浅层次来看,此书的明显特色是初步确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框架;这也可说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贡献。就其深层次而言,则是第一次用新的文学观念较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挖掘了在这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文学本质特征的观点和主张,描述了它们的演进历程,也适当地交代了与它们相矛盾的文学批语及其变迁。
——章培恒
内容简介
本书系蓬莱阁丛书之一,是已故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的一本鼎力之作。它发轫于1931年,正式出版于1944年,集朱先生十数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在本书问世前,虽然已有数种《中国文学批评史》陆续出版,但本书仍以自已独有的特色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本书初步确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框架,第一次用新的文学观念较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挖掘了在这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文学本质特征的观点和主张,描述了它们的演进历程,也适当地交代了与它们相矛盾的文学批语及其变迁。
目录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导读
自 序
第一 绪言
第二 孔子 孟子 荀子及其他诸家
第三 《诗》三百五篇及《诗序》
第四 西汉之文学批评
第五 东汉之文学批评
第六 建安时代之文学批评
第七 陆机陆云
第八 皇甫谧 左思 挚虞 附李充
第九 葛洪
第十 范晔 萧子显 附裴子野
第十一 沈约
第十二 刘勰
第十三 钟嵘
第十四 萧统 萧纲 萧绎
第十五 颜之推
第十六 隋代之文学批评及“文中子”
第十七 唐初史家之文学批评
第十八 刘知几
第十九 初唐及盛唐时代之诗论
第二十 自居易元稹
第二十一 韩愈
第二十二 柳冕柳宗元李翱皇甫浞李德裕
第二十三 司空图附唐人论诗杂著
第二十四 欧阳修曾巩
第二十五 王安石蔡僚叶梦得
第二十六 苏轼苏辙张耒
第二十七 黄庭坚
第二十八 陈师道 范温
第二十九 吕本中 韩驹
第三十 张戒
第三十一 杨万里 姜夔 陆游
第三十二 叶逋
第三十三 朱熹 附道学家文论
第三十四 自《诗本义》至《诗集传》
第三十五 严羽
第三十六 刘克庄
第三十七 晁补之 李清照 黄异
第三十八 沈义父 张炎
第三十九 方回
第四十元 好问
第四十一 贯云石 周德清 乔吉
第四十二 高棵
第四十三 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 附李东阳
第四十四 杨慎
第四十五 谢榛 王世贞
第四十六 唐顺之 茅坤
第四十七 归有光及“弁州晚年定论”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 沈德符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骥德
第五十 袁宏道
第五十一 钟惺 谭元春
第五十二 钱谦益
第五十三 冯班
第五十四 陈子龙 吴伟业
第五十五 黄宗羲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顾炎武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第五十八 毛奇龄 朱彝尊
第五十九 王士稹
第六十 吴乔 赵执信
第六十一 叶燮
第六十二 清初论词诸家
第六十三 金人瑞
第六十四 李渔
第六十五 方苞 刘大樾
第六十六 姚鼐 刘开
第六十七 纪昀
第六十八 沈德潜
第六十九 袁枚
第七十 赵翼
第七十一 章学诚
第七十二 阮元
第七十三 恽敬
第七十四 张惠言 周济
第七十五 曾国藩
第七十六 陈廷焯
书摘插图
第一绪言
文学批评一语,古无定名。《隋书经籍志》于《文章流别志论》、《翰林论》、《文心雕龙》等诸书,皆附列总集之后,所谓解释评论,总于此编者也。《旧唐书》因之。《新唐书艺术志》如立文吏类,凡四家四部十八卷,其不著录者又若干。《宋史》因之,凡九十八部六百卷,然如《艇斋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等,又别入小说类,则分部别居,盖有未尽者。《明史艺术志》亦有文史类,凡四十八部二百六十卷,其错入小说类者未见,盖视《宋史》为加谨矣。《四库总目》如别有诗文评类,然亦不能尽赅文学批评,如《乐府指迷》,《词苑丛谈》之附入词曲类者是也。
凡一民族文学,经过一发扬光大之时代者,其初往往有主持风会,发踪指使之人物,其终复恒有折衷群言,论列得失之论师,中间参伍错综,辨析疑难之作家,又不绝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