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房地产经济/物业管理,
作者: 张元端 著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59000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210090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元端同志近年的一部力作,包括了2002年以来元端同志陆续在各大媒体发表的30篇专业文章以及前后十年来他对于新时期人居环境的持续思考。
近十年,既是人居环境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长足发展的十年,也是人居环境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诸多问题,努力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并逐步回归“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主题的十年。值此,元端同志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要求,试图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新时期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问题予以全景式的梳理和深入思考,并尽可能以有效应对之策,积极引导绿色健康新居住文化的形成。我以为,这对于推进当前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综观全书,可以体会到本文集具有以下的几个鲜明特点:
一、展现出作者开阔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这与元端同志多年主持和从事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房地产业理论研究、政策制订和行政管理工作不无关系。尤其是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中,担任建设部房地产司司长的元端同志进行了大量基础性、开创性的政策研究和制订工作,包括建立我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框架、培育房地产市场、推动商品房开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等。中国的厉地产业能够平稳地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而且从策划、开发、建设到销售从此逐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独有的模式,离不开他多年的努力和贡献。很显然,本书延续了这种宏观的战略思维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全局视角。例如,人居环境内容丰富,研究和实践往往难以把握重点,作者提出,研究人居环境务必抓住人居环境“三性”,即:生态性、经济性、艺术性,并可由此全面构建人居环境研究体系。这种概括是非常精炼和到位的。另外,本书政策篇中有3篇文章也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对房地产业体系架构进行了理性思考,值得一读。
二、体现了较强的学术创新精神。本书中,作者提出的研究和建立“人居环境生态关学”新学科、建设“亲情住宅小区”及系统理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等新观点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尤其是他以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提出创建“人居环境生态美学”的思想,我认为是十分有创见的。作者认为,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健全,而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往往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美化人居环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但应将“生态美”作为的最高境界,生态美的本质是“生态平衡”。这一思想不仅为人居环境的理论探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反过来对于住区的生态建设和景观审美也是一种启发和促进。
三、本书所辑文章均是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所想所感的思考升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性。2003年,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倡议发起了旨在全面推动我国人居环境实践的全国性行动“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努力将人居环境系统理论付诸住区开发建设中。4年来,推进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从理论科研到市场实践的路子。作为“推进工程”的直接倡导者和领导者,元端同志不仅亲自执笔了相关理论文件,为这一实践活动指明了行动方向和工作路线,而且十分注重试点建设的调查研究。
四、内容丰富,文笔优美。作为学者,元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城市规划到园林景观,从房地产政策研究到人居科技运用,从生态美学到新住宅文化,本书均有精彩的论述。
目录
政策篇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路线图
“多层次保障”是构筑住房保障体系的关键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
房价规律研究
综合篇
关于住宅小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战略
房地产业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对家居行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重在创新
创建和谐人居共建和谐社会
城市化四题
我国房地产开发大势
生态篇
“人居环境生态美学”刍议
小议亲水住宅
漫谈小区绿化树
“个园”归来话叠石
处理好房地产开发与营造“城市森林”的关系
生态文明=绿色建筑+良好环境
科技篇
兼收并蓄推进节能——谈欧洲建筑节能技术对我
国节能工作的借鉴意义
科技引领人居环境
绿色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住宅节能技术要配套应用
人文篇
“亲情社区”——住宅小区开发的新亮点
更加重视人文环境的保护
对新居住文化主要特征的初步认识
环境艺术在中国
有创新地继承有继承地创新
品牌篇
品牌视野下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
创意地产——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美妙联姻
大力推动“数字化社区”创造全新的社区服务模式
编辑后记
书摘插图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路线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同时齐头并进的房地产业发展,已经历时28个年头。
我国房改的时代背景是:计划经济下长期实行住房实物分配,公房租金低,租不养房,加以政府和企业财力不足,无法大量建房,造成恶性循环,居住条件难以改善。
加快住宅建设成为一时之焦点。1980年1月,《红旗》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指出住宅是个人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商品化道路。同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加快城市住宅建设》。6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党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该提纲第七部分为“加快城市住宅建设”。
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建筑业的地位和住宅政策问题的谈话,对住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进行了通盘的改革设计。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谈话,揭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正如“国发[1991]30号”文件指出的那样:“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自从邓小平同志一九八零年提出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倡个人建房买房的改革总体设想以来,逐步在各地展开”。
第一阶段:1980年至1988年,试点阶段房改的目的: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为此,我国房改在试点阶段主要是探索三大改革:一是出售新、旧公房。一开始出售新旧公房是采取个人支付售价的三分之一,单位补贴三分之二的办法。1984年10月将政策调整为:个人购买住宅,原则上支付售价的1/3。如果买房者的收入情况好、所在单位的补贴能力差,个人支付的比例可调整为2/3或支付全价。1986年3月又调整为“原则上按全价出售”。如果单位有能力,可以给予低收入者以适当的补贴。
二是住房商品化。1981年1月,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成立。1984年9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城乡综合开发公司。对城市土地、房屋实行综合开发”,“实行有偿转让和出售。”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暂行办法》。
三是租金改革。当时只是提出对住户超过住房标准多占用的面积,要考虑按折旧、维修、管理三项实际需要的费用收取房租,或实行累进的房屋租金制。
将上述改革回收的资金用于住房再生产,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加快改善居住条件。
首次着手起草《住宅法》。1980年7月14日,召开《住宅法》起草工作调研会。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法》就被正式纳入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的立法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