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秦训刚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19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223729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通过广泛的调研,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交流;反思自己过去的从教经验,用心血凝成的学术著作。本书以中学语文新旧课程之交的重点、焦点、热点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语文教学现状的冲击与构建展开讨论。它不是新课程纯理论研究,也不是案例集锦,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用新课程的理念及其所依据的文化、哲学、历史、教育等理论背景,从课堂教学出发所做的研究,力求在新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设桥梁。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宏观着眼,便于出新;微观入手,不至于迷失。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探究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焦点、难点、热点和在教育实践中令人困惑的深层次问题,并从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以新课程理念和特定的思想视角观照课堂,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语文新课程实施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思想理论来自新课程及其所依据的广泛的理论和文化背景,实践大多来自课堂观摩获得的灵感,既有一定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针对性,兼具有实用和提升两重功能。
本书用思想说话,内容实在,观点新颖。文笔恣肆,融激情、冷峻、真诚、理性于一炉,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秦训刚,1955年生,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兼职教师。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获教育部中学教师培训优秀资源奖,全国畅销书奖,并被部分师范院校列为教学法、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读书。撰写发表的论文,有的被教育部相关课题组列为文献资料,有的被权威文摘转载,有的被专业从书收录。
目录
观念变革
语文课程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的若干观点
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体系
语文教育——开放学生的心胸
《语文教学大纲》比较论析
语文探究能力培养的思考
课程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理念的历史选择
论实施语文新课程评价的三个跨越
中考命题改革与初中语文教学
湖北省1999年度中考语文试卷述评
海阔天高任驰骋——2005年全国语文高考卷I作文题解析
文本新解
《岳阳楼记》教学新说
《宋定伯捉鬼》到底该怎么读?
我想,这是误读——评《(幸福家庭公司)赏析》
《百年孤独》(节选)二题
美文小品欣赏三则
教学视点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种关系
利用文本中陌生资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标点符号教学五层级
转变小说教学的思维方式
课程改革前的高中语文教学
学语文贵在自己体会和思考
评课新语
喜看课堂教学新面貌
发掘和利用好文本资源的尝试——湖北省2004年度高中语文青年优质课竞赛简评
2006年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点
2007年12月海南会议评高中语文新课程展示课(节录)
2005年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评点
2004年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点节录
2007年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B组)评点
2007年秋季高中语文教学视导评课节录
对高三语文复习备考方式的疑虑
教师提升
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
同新课程一起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语文课程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
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是制约人才培养的两大要素。人的发展是根本,社会进步是目标,而社会进步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于人的发展程度。第八轮课程改革有两句响亮的口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揭示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诠释和执行各门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在这样的前提下,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具有冲击力的教育理念,反思传统,与时俱进,必当大有益于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改革。
一、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只讲工具性或把工具性强调过了头都与课程实际不符。更重要的是,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一般说来,工具性是就语文的形式而言,人文性是就语文的内容而言;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望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过去片面强调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流弊是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学习行为也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长日久,确实产生了铸造“平面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参与交际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因此,即使从“工具”的意义上切入教学,课堂面貌也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