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形迹艺术札记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廖少华著
出 版 社: 湖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0000版次: 1页数: 236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385354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艺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之一和精神的重要体现,无论是物态化的作品,还是文体形式的理论,无疑都具有精神折射的物质。柯林伍德的镜像说,涉及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知识地图”意义。而就艺术的镜像而言,我国古代在文化艺术上的“形神论”实际上也堪称具有“宝镜”的意义,在指导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行为与精神的同一性,故此,我这本小书取名为《精神的形迹》。
这本小书记录了我对艺术的所思所感,或许这些形迹模糊不清,但却是真实的,是我前阶段主要精神寄托所留下的艺术形迹。
作者简介
廖少华,1952年10月生于江西修水。1977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从事美术史论、中国画、艺术设计和艺术形态学等教学与研究30余年。曾任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和《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常务副主编;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副主任;湖北民族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家组成员,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学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青海宗喀藏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在《美术》、《美术观察》、《装饰》、《国画家》、《朵云》、《中国美术报》、《中国教育报》、《江苏画刊》等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中国画及雕塑作品200余件。其中论文《新时期文艺创作应提倡“民学”》获中国作协;中国画《清江晨雾》、《武陵秋景》两件作品入选日中第二届水墨画研究交流展。
目录
艺理识辩
《周易》古文化对传统民居的深远影响
古代民间建筑的“镇宅”艺术
古代古雕艺中的官狮与狮
古代建筑门脸雕刻艺术概略
黄潭寺明代古雕造像
现代水墨画的传承与变革
山水画工笔意写与意笔工写的交融分析
“笔意”形态与器物文化精神
浅议文化个性与艺术个性
对“新文人面”前景的一点浅见
现代绘画造型非语言因素
山水画的体识与皴法
山水画皴法的当代意义
笔线形式与表现物质概略
笔线“三气”杂谈
中国画造型的笔形与笔魂
中国画用笔的气与力
意在象外,理在画中——“四象”在中国画创作上的意义与选择
“侧锋”价值与前景分析
“厾”笔成因与山水形态
“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的美学意义
对古画论形意与创变新识
对山水画特技运用的一些思辨
论当代绘画禅意识中的心法与体静
论当代山水画装饰意味的形成与特征
苦学精神
再议“逸品”
失落与寻找——20世纪山水画状态思考
千里难尽目,写山随曲折——高原山水画创作小记
当前中国画教育衰微缘由与对策
基础美术教学模仿形式的定位
高校的“大美”教育现状与对策
简论审美现象的多种空间性
艺海掠光
深沉的记号——凡高其人其艺浅析
黄宾虹“道艺论”对当代中国艺术的深刻启示
……
艺术精神的不同裂向
书摘插图
艺理识辩
《周易》古文化对传统民居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中最有普遍意义的部分,其建筑形制与形态的发展,体现了东方居住文化的典型样式和中国人“宅以人为本、人以宅为家”的思想。有遗存可供考证和推断的建筑形制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始,人们从巢居形式过渡到地面(掘入式)建筑的穴居(包括袋穴和坑式穴居);二是半建筑与半穴居式,在室内竖立木柱、利用小木料与夹草泥做成的结构式简单房层;三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策了汉族特有的木架建筑,墙壁改进为板筑墙和砖墙,后来形成院落形制。在民居形制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民居直接或间接受到《周易》中相关理论的影响,最终成为有东方特色的独立建筑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