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校公共课规划教材——新视野大学语文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曹顺庆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28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402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新视野大学语文》之“新”体现在如下三方面。1.以汉语知识和文学知识为主要的结构方式。2.重点突出对本国语言和文学的学习,贯通古今来编选文学篇目。3.突出语言实践能力的指导和训练。本教材在准确简明地介绍汉语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选取与知识点密切配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范文作为例证来加以阐发,使本书具备传输知识、启迪思想、传承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素质、激发创新能力的特点,既使学生点面结合地把握文学与文化的概貌,切实提高汉语运用水平,又使他们获得审美快感,感性地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作为大学语文教材使用,也可以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汉语基本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演变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与语音
一、汉字的结构
二、汉字的语音
第三节汉语语法、词汇与修辞
一、汉语的语法
二、汉语词汇与修辞
第二章 中国文学创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声律
一、押韵
二、声韵
三、律诗
四、词
五、散曲
第二节对仗
一、对仗的解释
二、对仗的一般规则
三、对仗的种类
四、对仗的避忌
五、对仗的运用
第三节用典
一、典故
二、常见用典的方法
第四节练字
一、什么是“练字”
二、“练字”的分类
第五节比兴
一、基本定义
二、举例与说明
第六节叙事
一、春秋笔法
二、白描
三、章回结构
第三章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与写作
第一节 古诗
一、古诗文体特点及演变
二、古体诗欣赏
三、古体诗的写作
第二节格律诗
一、格律诗赏析
二、格律诗的写作
第三节词与散曲
一、词的赏析与写作
二、曲的赏析与写作
第四节辞赋
一、辞赋特点及演变
二、辞赋的赏析
三、辞赋的写作
第五节对联
一、对联的性质与特点
二、对联写作的基本技巧
三、对联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四、古今难联求对
第六节古文
一、古文赏析
二、古文的写作
第七节小说
一、小说的赏析
二、小说的写作
……
第四章中国现代语文赏析与写作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汉语基本知识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几千年来,它经历了从起源到发展的漫长演进历程,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群众性的造字从未中断,从甲骨文时代的4500个左右,增益到今天的五六万字(《中华大字典》),折射出中华文明进步的影子。文字起源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 “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那么,汉字是怎样起源的呢?
首先汉字的起源与社会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记事符号美学化的结果。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炼、发掘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性认识,汉字的产生与发明是约定俗成的,但需要统治阶级加以规范并使之法律化,然后推广使用。也就是说由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发明的汉字,经过少数人如远古社会的贞人、巫史等文化人加以规范整理赋予每个符号形、音、义,再由统治集团通过法律手段推广传播。
其次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首先令人想到殷商晚期的甲骨文。19世纪末发现的甲骨文曾令我国古文字学、历史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和运用水平看,显然不是草创时期的汉字,但甲骨文已有三千个以上的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词、形容词等词类,有长达一百七八十个字的记叙文。据《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改夏命。”也证明殷商文字成熟到足以形成典册。所以骨甲文不能看作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