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学思想史纲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洪修著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4-9-1字数: 218000版次: 1页数: 267印刷时间: 1996/03/01开本: 32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502669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禅学的渊源在印度,禅学的繁兴在中国。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禅也传到了中国。禅在中土的展开中,既融合吸收传统的思想文化,又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思想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在印度有外道禅与佛教禅之分,佛教禅又有大小乘之别。佛教禅就其本义来说,有二层含义:一是使心绪意念宁静下来,与“止”或“定”相近;二是正审思虑,如实了知所对之境,与“观”或“慧”相近,中国佛教一般将禅与定并称为“禅定”,中国禅宗又以禅命宗,倡“定慧等学”,使禅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
从历史上看,禅在中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虽然大小乘禅在东汉末年均已介绍到中国来,但受社会上神仙道家呼吸吐纳的影响,实际得到流传的却以小乘禅数之学为主;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数之学虽然也主张“止观俱行”,但实际发生影响的却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当时禅与定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以定摄禅,长坐不卧即为修禅的主要形式。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带来了般若学的繁兴,佛教禅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形式化的倾向得以扫除,禅的重心逐渐由修持形式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的兴起,更为中国化的禅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宇宙实相与众生自性趋于合一,在自性本觉的基础上,禅修的内容主要地也就成为自性自悟,禅行生活也开始出现随缘而行的倾向。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士的发展进入了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而确立传法世系进行创宗活动的时期,而禅家又特重师承,认为“无师道终不成”,因此,南北朝时期来华传授“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的菩提达摩便被追奉为禅宗的东土初祖。其实,中国禅宗是初创子道信,基本完成于弘忍,而由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加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惠能南宗,代表着中国禅的主流,绵延发展至近代。
这样,当我们说中国禅学思想的时候,就有禅宗之学、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学和同时包括这两部分内容的广义禅学。本书叙述的范围则是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正是由于禅学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禅学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生巨大的影响。全面把握中国禅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发展与演变,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更好地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更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适应民族振兴之新时代的需要。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禅学思想之源
第一节 印度禅及其初传
一、瑜伽与外道禅
二、佛教小乘禅
三、佛教大乘禅
四、禅、禅定与汉代禅经的初译
第二节 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数之学
一、禅数之学与《阴持入经》
二、《安般守意经》的禅法特点
三、安传禅法的义学色彩
第三节 支娄迦谶所传的大乘禅学
一、《首楞严三昧经》与神通
二、《般舟三昧经》与般若思想
第二章 禅学在中土的展开
第一节 依教修心与禅智双运
一、康僧会的“明心”说
二、支谦及其所传的禅法
三、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四、中土禅学始盛
五、早期禅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禅观与空观
一、道安的禅学与般若思想
二、慧远的“反本求宗”与念佛禅
三、支道林的“游心禅苑”
四、罗什的般若禅观与僧肇的发挥
第三节 真空妙有与禅观
一、僧睿又的禅智观与空有观
二、竺道生的佛性论及其对中国禅的影响
三、印度佛性论与中士心性论
第四节 中土禅风之初成
一、宝誌的“即心即佛”
二、傅大士与中士禅风
三、教下诸宗与禅
1.天台宗与禅
2.三论宗与禅
3.法相唯识宗与禅
4.华严宗与禅
5.净土宗与禅
第三章 从禅学到禅宗
第一节 达摩祖师西来意
一、东土初祖菩提达摩
二、“二入四行”的安心禅法
第二节 达摩禅之渐传
一、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
二、身佛不二与任性逍遥
第三节 禅学向禅宗的过渡
一、四祖道信与达摩禅
二、般若与楞伽的会通
三、修行观与五方便
第四节 东山法门与禅宗初创
一、五祖弘忍与《最上乘论》
……
第四章禅宗的分化
第五章神秀北宗禅
第六章惠能南宗禅
第七章曹溪门徒与超佛祖师禅
第八章越祖分灯与五家宗风
第九章禅宗的演进与禅学的新特点
第十章中国禅学思想的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