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空间-张志阳学术自选集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张志扬 著
出 版 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3-1字数: 233000版次: 1页数: 338印刷时间: 2000/03/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342981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风雨文丛”,是一批德高望重,极有影响的前辈学者(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学术随笔自选集,或是对现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反思,以鉴往知来;或是对作家、作品的评点;或是对文风、学风的思考;或是治学感怀。
作者简介
张志扬,即墨哲兰,1940年生,武汉市人。1980年考入哲学界,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的研究工作,分别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各工作七年,于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著作有:《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上海人民(1992);《渎神的节日・这个人在放逐中寻找归途的思想历程》,香港三联(1992),上海三联(1997);《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下篇:《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华中理工大学(1994);《缺席的权利》,上海人民(1996);《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三联(1999);《止与引诱》,上海三联(1999);《偶在论――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1999)等。
目录
前言
问题与思路——一种“注意链”的现象描述
语言空间
语义生成: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
解释学的边界性
Dasein的佯谬
显现与显现者
语言言说的个案分析
悼词与葬礼——评德法之争
语言,是F(x),还是X(f)?——或新实用主义凭什么给语言划界
汉语言的能说与应说
表现与揭示——作为事件与文献之中介的记忆及其文字化的权限
现象学意识系统的偶在演化——论卢曼的现象学方法
书摘插图
问题与思路——一种“注意链”的现象描述
问题
“个人真实性及其限度”
思路
一、引子
二、问题的提出
三、动机中的不安定性
四、动机结构中的“注意链”
五、注意链的中项Ⅰ 语言空间的三个层次或“语言的两不性”
六、注意链的中项Ⅱ “苦难向文字转换为何失重”或“创伤记忆”
七、注意链的中项Ⅲ 现象学的四重置换或“超验的中立性”
八、信仰与感觉之间的意义危机或“个人自律性”的语言教化
九、结语
问题
“个人真实性及其限度”
提示:
1.语言哲学视域
对作为个人根据的形而上学本体的清算,得语言的“两不性”。
A.语言不能证明形而上学本体的存在。
B.语言不能证明形而上学本体的不存在。
变式:
a.只准这样、不准那样的“独断决定论”其实没有根据。
b.怎样都行或怎样都不行的“虚无主义”其实没有根据。
结论:
至少在“人义论”的范围内,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恰恰在于它天赋地应而且能抗拒“决定论”或“虚无主义”的两极化,包括向两极的僭越,由此而确立个人的自律的自由。
2.现象学视域
是个人真实,还是类真实?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历来肯定后者,但结果却否定后者:从制度到人心,不是“板结”就是“沙化”。如此反复竟鲜有质疑其类。
A.追求幸福的理想为什么招致苦难的后果?是追求者的罪过,还是理想自身不可避免的迷误,抑或某种中介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