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医疗手册(包销5000)
分類: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作者: 王拥军总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120000版次: 1页数: 194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710310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急性卒中起病急骤、异质性强,其预后与医疗服务的三个因素直接相关:1是否遵循“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与个体化分层相结合”的原则;2是否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提供及时的评价与救治措施;3是否具有系统性,即应整合多学科的资源,如建立组织化的卒中中心或卒中单元系统模式。因此,单纯颁布急性卒中的EBM指南并不能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价值取向外,要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地、及时地、系统地执行EBM指南,尚需一系列的持续医疗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体系,即所谓的“知识转化(knowledge translation,KT)”工程、路径及各个环节上关键技术的操作规程与工具(如溶栓箱、远程卒中医疗体系、量表等)。本分册的撰写基于上述原则,力求做到内容简明、条理清,旨在为同道提供一本可操作性强的落实急性卒中指南的口袋书。
目录
第一章卒中急救体系
一、卒中急救生命链——7“D”系统
(一)Detection(发现患者)
(二)Dispat)eh(派遣EMS)
(三)Delivery(快速转运)
(四)Door(到达合适的医院)
(五)Data(收集临床资料)
(六)Decision(临床决策)
(七)Drug(用药)
二、卒中中心
(一)高级卒中中心(CSC)
(二)急诊医疗系统(EMS)
(三)急诊科(ED)
(四)卒中单元(SU)
(五)神经影像服务
(六)实验室检查服务
(七)卒中医疗服务持续质量改进体系
(八)医疗管理部门支持
(九)继续教育项目
(十)卒中中心的认证
三、卒中急救流程的建立与管理
(一)统一培训
(二)文件化管理与质量监控
(三)“责、权、利”明确
(四)持继质量改进
第二章卒中院前急救的处理与转运
一、卒中院前识别及转运路径
二、卒中院前处理及转运规程的要点
三、卒中院前筛检表
四、与卒中症状类似的病症
第三章急诊的诊断与处理
一、启动急诊绿色通道
二、急诊评价与处理流程
三、急诊诊断与评价方案
(一)急诊医生初步评价
(二)卒中小组急诊诊断与评价
四、急诊紧急治疗方案
第四章入院后的一般处理
一、生命体征监测和神经系统的评价
二、高血压管理
三、低血压管理及水电解质平衡
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
第五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处理
第六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
第七章脑出血的处理
第八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
第九章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处理
第十章脑血管病急性期处理工具
书摘插图
第一章卒中急救体系
一、卒中急救生命链——7“D”系统
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寿命和生存质量。在我国,卒中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每年因卒中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高达几百亿。
急性卒中治疗从急救反应系统启动那一刻起开始进行。高效合理的急救医疗服务(EMS)对于改善长期生存率十分重要。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平均每位患者每分钟将丧失190万个神经元。调查显示,卒中患者则发病后到达急诊料(ED)的平均时间是7~8小时,据此,大的卒中事件发生时患者仅仅在医院转运过程中就会损失估计高达8亿~9亿个神经元。国际复苏学会将卒中争救流程概括为7“D”系统的发展正是由于其通过纳入院前及院内系统管理而改善了卒中患者的预后,7“D”包括:Detection(发现)、Dispateh(派遣)、Delivery(转运)、Door(门-急诊)、Data(收集资料)、Decision(临床决策)及Drug(药物治疗)。
(一)Detection(发现患者)
通过各种渠道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提高对卒中症状的早期识别能力,提高对卒中危害性和及早就医的必要性认识,提高公众对急性卒中患者的护理和应用处理能力,是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的关键。国外文献报道患者从卒中发生至到达急诊科的中位时间为2.6~4.8小时,而我国为5.17小时,是整个流程中浪费时间最多的。因此尽可能地扩大了解卒中的公众人群,成为顺利启动卒中抢救绿色通道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