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陈辉亭著
出 版 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658000版次: 1页数: 586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332137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揭示的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一段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秘闻。
1959年前,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从1959年到1969年的十年中,我空军使用从苏联引进的地空导弹在祖国大地上机动作战,进行“导弹游击”,先后打下美蒋U-2型等高空侦察机共9架,震动世界,使敌机从此不敢来犯。
作者当年在英雄二营亲自参加击落5架高空侦察机的行动,每一次打击都不一样,可谓真正军事上的斗智斗勇,双方素质刺刀见红的较量。毛泽东周恩来和十大元帅对这支部队格外重视屡屡破格接见,围绕十年空战的内幕趣闻都是首次披露。
本书资信权威,文笔朴实,第一手材料原汁原味,系国内外前所未有,极具阅读、研究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陈辉亭,山东青岛市人。1950年10月参军。在高炮某团司令部作战股先后任工作员。见习作战参谋。参谋。驻防北京。1952年4月随团赴朝鲜参战。1958年底,调入刚组建的地空导弹第二营,先后任营司令部作训参谋。营指挥连连长。营参谋长。副营长。营长。参加了二营十年机动作战和六次战斗的全过程。曾亲自指挥击落美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1970年任地空导弹某师参谋长。1972年任援越地空导弹专家组组长,帮助越南防空空军地空导弹团掌握使用中国援助的地空导弹兵器,被授予二级功勋章一攻。1977年任地空导弹某师师长。1983年任地空导弹学院副院长。先后两期入国防大学之前身军政大学和军事学院学习四年。1985年任空军副在谋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退出现役。
目录
序言
关于本书的命名
1 到1958年,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
2 聂荣臻率团赴苏,中国地空导弹兵应运而生
3 尴尬的情书
4 苦训
5 粗心的苏联军工让“地对空”打成“地对地”
6 首都城郊 环形部署,手拉手把北京围起来
7 国庆十周年大典后,西北风刮过来了
8 一举击落RB-57D,首创世界之最
9 捉“飞贼”,原来只有一个飞行员
10 刘亚楼说:“用敌人来动员比我们还有说服力!”
11 阵地上帅星闪耀
12 庆功喜筵举杯问盏
13 晴天霹雳:“新枪”换“旧枪”
14 苏联人不干了。军事训练“瓜菜代”
15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16 U-2
17 混血的“黑猫中队”
18 U-2勒马调转航向直指中国大西北
19 地空导弹军列闻警出征
20 火城长沙大海捞针
21 轰炸机钓饵
22 “前置法,导弹三发,39公里发射!”
23 周恩来总理电话打到阵地上
24 全世界都在猜谜
25 几天里三次见到毛主席
26 一石激起千层浪
27 原子弹
28 耐人寻味“*”
29 开天线距离与杀伤区
30 8秒硬功
31 到哪里去张网
32 好事多磨
33 三个导弹营没逮住一个U-2
34 逃脱的飞行员是个至今未解的谜
35 战前磨箭
36 刘亚楼调兵遣将
37 扒军列的妇女和丢五好的战士
38 导弹车冒险夜过木桥
39 火速建阵地
40 夜抢战机——与U一2争夺“摩天岭”
41 一箭报三仇
42 陨落的“战斗英雄”
43 刘亚楼和许世友都开祝捷会
44 预警装置现原形
45 无法归根的叶常棣
46 真正的空军战斗英雄在大陆
47 大青山下先遣组蒙冤
48 “中央石油勘探队”
49 漳州设伏,神鬼不觉来了支导弹部队
50 准备着——谁先来。先打谁
51 送死的人
52 英雄营
53 被RF-101打断的座谈会
54 毛泽东建国后接见一支完整的战斗部队绝无仅有
55 老大哥部队在中越边境的失利
56 保卫原子弹紧急出动
57 成钧痛惜走错棋
58 新干扰——第13系统
59 如坐针毡的检讨会
60 一营猛药吃了一百零七天
61 苦尽甘来
62 雪野里主动找上门的“国军英雄”
63 彻底拆穿“13系统”,二营卸了包袱
64 一包岔守株待兔
65 转战青藏护氢弹
66 六发导弹打了个窝囊仗
67 电子对抗,一波三折
68 十四营海岸高空电子战
69 月圆时分,屡与战机失之交臂的营长怅然望着部队南下
70 最多的作战对象,最复杂的敌情,最难搞的训练
71 误我为敌——惊心动魄的插曲
72 南疆机动阵外趣事
73 英雄营的最后一战
74 “天窗”关闭后的凯旋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书摘插图
3尴尬的情书
由于地空导弹兵器结构复杂,线路原理深奥难学,部队编制的技术军官 多。一个地空导弹营的兵器有几十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两名技术军官, 全营的军事、政治、技术和后勤保障军官有近百名。
这些军官,除一部分营、连干部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人伍的外,大都 是20来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也较高,几乎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学校 入伍的初、高中学生,其中有不少还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抗美援朝,保家 卫国而投笔从戎的。
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一群年轻人,正是急于找对象谈恋爱的季节。有 的入伍后,就一直与同窗女同学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有的则在原单位驻 地的城镇或家乡,有了恋人,正处在热恋之中,有的则刚刚见了两面就调到 了“543”部队。他们来到二营报到后,都急需通过书信,疏通关系,传递爱意。 尚未找到对象的也都想找个北京姑娘。但碰到的问题是,通信地址还没有办 理,暂无法通信,急得他们心绪不宁,六神无主,没着没落。盼望着尽快明确 通信地址。
好消息!好消息!听说通信地址批下来了,马上就要向大家传达。一天, 一位年轻军官兴高采烈地向大家通报着对他们来说的这一“特大喜讯”。因 暂不能给女朋友写信,憋了多日的年轻军官们,一听说通信地址解决了,也 个个奔走相告。
嘟!嘟!各连队的集合哨声响了。指导员站到队列中间宣布:上级规定, 我们营的通信地址是北京市二。四信箱。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带动着大 家一片掌声。
掌声完了,连队指导员接着说:为防止不经意性泄密,要求写好的信一 律不要封口,待保卫干事审查无泄密内容后,由营统一封口寄出。这是一项 临时要求.待过一段时间,大家对保密要求都习惯了,再取消。但什么时候取 消,要听通知,请大家要从革命的利益出发,正确对待。
队列里一时鸦雀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