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杨奎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5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010071824包装: 平装目录
代序
引言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
一、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现实责任: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发展: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规律
第一编 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
第一章论社会和谐理想与乌托邦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的“道义和谐”与乌托邦
二、西方哲学语境中抽象的“和谐原则”与乌托邦
三、科学的社会和谐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
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观的彻底清算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发端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建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系统化
第二编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第四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五章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
第六章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历史宿求
第三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路径
第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构想与探索
第八章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曲折历程
第九章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
第十章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积极探索
第十一章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第四编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社会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三章社会主体与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双向统一
第十四章社会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与归宿
第十五章最广泛地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
结束语开创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论社会和谐理想与乌托邦
翻开历史发展的长卷,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我们会不断地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对话中,每一次理想与信念超越现实时所迸发出来的绚丽所感动。正如每一部戏剧都有主题一样,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课题”。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并勇于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往往是那些在探求真理的坎坷道路上勇敢地扮演着普罗米修斯的智者们,是他们的智慧照亮了所处时代沉浸于迷雾的前途,为人们点亮了心中那盏象征希望与光明的神灯!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的“道义和谐"与乌托邦
1.“天人合一”的大同社会与“以人为本”的人伦和谐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之见,——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文化求生存之奉献,主要亦即在此。”“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命题,虽然由北宋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早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已经产生并成熟。《尚书•洪范》曾记载:“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这里说人伦规范是由上天赐定的,天人有了沟通联系,它标志着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孟子曾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指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庄子提出了天与人相统一的思想。他认为,天地人均是由气构成,主张“无以人灭天”,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应该说,“天人合一”既是先秦诸子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本质重在“合”,贵和的思想重在和。“宽和平允”就是肯定对立双方的存在,重视对立双方的变化,而对立变化的趋势是真正做到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大同”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先秦诸子提出的社会秩序观,它是理解诸子哲学思想的钥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不管是儒家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还是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或者是法家对社会事务平准的维护,其目的都是为了建构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就是儒家的“大同”世界。孔子以“天下为公”为总纲领的大同社会的构想,虽然以儒家面目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但实际上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关于社会理想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