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李烘峰 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6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18384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也实事求是地承认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归根到底,人民是历史舞台的真正主角。有了人民的劳动和创造,有了人民的形象和声音,历史才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厚重坚实、连绵不断。古今中外的任何伟人,都是在人民中生长起来的。如果不顺应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不体现人民的意志,不依靠人民的力量,不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伟人就会失去其光芒四射的色彩和魅力,就不成其为伟人。
艰难而伟大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事业,造就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也造就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这样群星灿烂的领袖群体。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杰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留下了极其宝贵和永远值得珍重的实践财富、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李洪峰,1950年生,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研究员,兼职教授,学者。
主要著作有《论邓小平》、《论十七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笔记》、《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点》、《伟大复兴与战略思维》、《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学习纲要》、《西安农村调查》、《论现代领导之道》等。
主编有:《毛泽东邓小平论党的民主集中制》、《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国情》、《毛泽东邓小平论实事求是》、《老一辈革命家论党的建设》等。
《论十七大的理论贡献》、《邓小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十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
书摘插图
陈云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和业绩。
陈云1905年出生,1925年人党,1995年逝世。他的一生,几乎贯通了20世纪。20世纪是波澜壮阔的世纪。这个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几十个国家、十几亿人口卷入战争,近亿人死于战争。这个世纪,中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开始了从百年屈辱到百年腾飞的伟大历史进程。
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这个世纪最重大的事件,就是中国诞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先锋队,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有了自己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但站起来了,而且必定要发展起来、强大起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无比光明前途的广阔胜利之路。
陈云7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我们党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了赫赫功勋。
正如薄一波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陈云同志以及所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事迹,都反复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艰难伟大的时势,必然产生伟大杰出的人物;人民群众的实践,永远是追求真理的人们认识、掌握和发展真理的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始终是造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英的大学校。
陈云在谈到入党经过时写道:“入党动机显然由于罢工运动和阶级斗争之影响。此时看了《马克思主义浅说》、《资本制度浅说》,至于《共产主义ABC》还看不懂。这些书看来它的道理比三民主义更好。罢工斗争和看了两本书就加入了党,但是我自觉入党时经过考虑,而且入党以后,自己觉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是要干革命,这个人生观的改革,对我以后有极大的帮助”。“那时的确了解了必须要改造社会,才能解放人类。这个思想对我影响很大。做店员的人,有家庭负担的人,常常在每个重要关头,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有冲突时,要不止一次的在脑筋中思想上发生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克服,必须赖于革命理论与思想,去克服个人利益的思想。比如,当我在参加革命后,资本家威胁我时,我想到吃饭问题会发生危害,但立即又想到:怕什么?手足健全的人到处去得,可以到黄埔军校,可以卖大饼油条,只要立志革命,不怕没饭吃,归根到底,只有推翻现在社会制度以后,才大家有饭吃。”(《陈云年谱》上卷,第25页)
陈云的一生,是为中国各族人民彻底解放,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顽强奋斗的伟大光辉的一生。陈云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堪称楷模。他始终坚持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领导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他的思想和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三卷《文选》中。他的著作是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一贯顾全大局,坚持原则,维护团结,遵守纪律,光明磊落,谦虚谨慎。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具有注重实践、亲自动手、踏实细致、多谋善断的工作作风。他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他爱护干部,珍惜人才,尊重知识。他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他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陈云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担任党中央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遵义会议上,陈云作为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与其他支持毛泽东的同志一起,反对当时在党内居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支持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遵义会议上我已经很了解几次军事指挥错误,[是]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的一个人。”1935年9月,陈云专程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10月15日,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作了报告,向外界介绍了毛泽东、朱德等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共领导人。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积极参与清算党内错误路线的影响,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带头学习和阐发毛泽东思想。1942年1月1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在杨家岭举办的新年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成立20多年,经历了各种严峻考验,有成功、有失败。现在看来,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我们选择了这
个领袖,他就是毛泽东同志。
“文化大革命”时期,陈云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积极参与我们党粉碎“四人帮”的决策过程和斗争。粉碎“四人帮”以后,陈云坚决支持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支持邓小平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批评,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主张正确认识和评价1976年4月的天安门事件和平反冤假错案。
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同叶剑英、李先念等一起,积极支持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次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陈云在领导经济建设方面,是全党公认的“经济奇才、理财能手”。在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上,特别是在困难关头,人们总是希望听到陈云的意见,他也总是能够不负众望,洞悉全局,抓住要害,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从旧中国接收的是一个烂摊子。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党中央领导下,陈云采取一系列灵活果断的措施,迅速稳定金融和物价,遏止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现的长达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实现了全国财经的统一,安定了人民生活。此后,在保证抗美援朝战争需要的同时,用不到3年的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好了准备。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陈云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
为推进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陈云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成功主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为我们党推进工业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3年,我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求日趋紧张,陈云果断地向党中央提出了统购统销的建议。陈云当时曾提出8个方案,权衡了利弊,供中央决策参考。这项政策实行了近30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基本商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遭遇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有效地保证了城乡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保证了广大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陈云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陈云对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党的八大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这是陈云对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实践证明,这些思想主张是正确的,影响是深远的。、陈云较早地认识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问题。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起,领导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推动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并实现了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以其丰富的经验,主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他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率先研究并指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张社会主义也必须重视市场的作用。他积极倡导和推动对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改革,支持对外开放。他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战略性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
陈云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1937年至1943年,陈云连续七年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主持起草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等中央文件;发表了《论干部政策》、《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原则》、《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等重要文章,推动和促进了全党和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党的建设。这个时期,是党的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党的队伍从4万人发展到121万人,陈云创造性地贯彻毛泽东建党思想,为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陈云为第一书记。在主持中央纪委工作的9年时间里,陈云以其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做了大量工作,为开创新时期纪检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陈云提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在陈云同志主持下,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一系列重要的党内法规,为整顿党风提供了有力武器。
1979年2月,中央纪委同中组部开始对刘少奇案件进行复查。复查结果认为,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完全是林彪、江青一伙的蓄意陷害。1980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之后,中央纪委还根据陈云的提议,复查了潘汉年案件,并作出了平反昭雪的决定。
1980年11月,陈云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全党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还强调,端正党风首要的问题是坚持、贯彻执行党章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
陈云支持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实事求是地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张。他反复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认为,毛泽东有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就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
陈云非常重视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他非常喜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几次题词。1981年春,召开座谈会,研究选拔各级接班人的问题。他认为,培养成千上万中青年干部,建立第一、第二、第三梯队,使党保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一项战略任务。
1984年10月,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书面发言中,陈云提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1985年6月,在谈端正党风问题时又说,两个文明要一起抓。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坚定地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
1987年10月19日,陈云最后一次参加中央纪委全体会议。会上,对党员干部他仍然不忘谆谆告诫:“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中级党员领导干部素质。”(《陈云文选》第3卷,第363页)
陈云勇于追求真理,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实事求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了卓越的思想和智慧。
陈云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战略思想家。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和许多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他的理论贡献,在经济工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方法等三个方面特别突出。
陈云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观点,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主要有:
(一)领导经济工作必须了解国情,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陈云认为,我们搞现代化要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但无论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没有中国的这些特殊情况,所以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早在1956年,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关键时刻,针对有些人照搬照抄外国经验,急于过早地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忽视市场作用的情况,陈云提出应当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即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产量扩大、服务周到,从而有利于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新的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陈云文选》第3卷,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