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情怀现当代诗歌精品赏析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诗歌,
作者: 朱克,朱威编著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439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72099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配合课程改革,拓展读写空间,提高人文素养。
内容简介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讲究对偶,学生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于是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其实不然,例如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都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能领悟诗歌语言内在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从理论上说,所谓诗歌的“节奏”,就是一连串的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停顿,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没有节奏,就没有诗;现代诗歌也是有节奏的,它的音步也是有变化规律的。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虽然句子长短不齐,字数多少不等,但节奏也是极其鲜明的,基本上是三顿。自由诗的节奏,一般以三至五顿为宜。
此外,诗歌还讲究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主要表现在押韵上,即每句或隔句的最末一个字用韵相同或相近。不同的韵,可以造成不同的音乐气氛,传达不同的情感。要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我们经常读诗,就会发现:抒发高亢激昂情感的诗,常常用阳韵(带鼻音的韵),这种韵浑厚响亮,宜于表现诗歌激昂高歌的情绪。
目录
001精品梦与诗
赏析是梦,还是诗?
002精品我是一条小河
赏析河殇,无奈且无助
003精品月光白得很
赏析生命的洗礼心灵的沐浴
004精品半夜深巷琵琶
赏析聆听琵琶弦奏
005精品渔火把夜色吹白
赏析渔火的光芒
006精品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赏析灵感之于痛苦
007精品秋
赏析丰收和成熟的赞歌
008精品太阳
赏析希望在于未来
009精品太阳吟
赏析又是一把思乡泪
010精品我不知道风
赏析伤感着现世的伤疤
011精品菩提树下
赏析人生的宿命与依托
012精品泥土
赏析片片土地情
013精品看海去
赏析通俗的语言豁达的诗情
014精品雨夜
赏析巧用隐喻构造意象
015精品江南烟雨
赏析诗中有画画传情
016精品江南,江南
赏析穿越时空的爱恋
017精品城市的街道
赏析城市的梦想
018精品雏菊
赏析“傲”之雏菊
019精品红叶
赏析绿之热血
020精品一棵树
赏析巧喻显志
021精品一棵开花的树
赏析花开花落缘聚缘散
022精品屋顶之树
赏析一颗飘浮渴望回归的心
……
书摘插图
001精品梦与诗
赏析是梦,还是诗?
《梦与诗》是胡适于1920年写的一首白话诗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国新诗的倡导者,胡适不仅在理论建设上提出了很多革命性的主张,而且还亲自参与了白话诗的创作实践,写下不少很有影响的诗歌。《梦与诗》是胡适《尝试集》中极具代表性的诗作。作为一首实验性诗歌,通篇贯穿了胡适的诗歌创作理念。初读《梦与诗》,我们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整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给人的印象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就仿佛来到了一个“大白话”的世界,这里没有过分堆砌的华丽辞藻,也没有故做深沉的陈词滥调,但却能使我们有非常真切的感受。当然,胡适的诗也不全像他所说的那样,“白话诗”还是有一定规范的。这首诗通篇结构异常严谨整洁,每节诗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完全相等,韵脚缜密,语言凝练,前后对应,充分体现了做诗与说话的区别。
另外,这首诗也没有令人反感的虚情假意,有的只是以真诚朴实为情感底色,以人生体验为思想骨架的心灵深处的感情喷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胡适也认同这个观点,他在诗中说:都是平常的经验和影像,涌到梦中就变幻出许多新奇的花样;而同样是平常的情感和言语,偶然碰到个诗人也会变幻出许多新奇的诗句。作者把做诗与做梦相比较,将人生中两个奇幻的事情纳入笔端进行对比言说,得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结论。其实做梦也好,做诗也好,虽然形式不同,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来自对现实的感触、提炼和升华。这首诗实际上表露出胡适的创作观念——“诗的经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