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关系与言说——批判神学与神学的批判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其他宗教 ,
作者: 曾庆豹 著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59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6348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种“神学提纲”式的尝试,同时也是汉语学界中鲜有的神学思想文本。
作者从人与他者、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互动中的“关系”范畴出发,考察并把握了当代各家思想学说的贡献及限制,分析清理在现代性视野底下的哲学和神学,辨析了一条清楚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批判了以主体形上学、意识哲学、宰制、同一性原理的思想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开启了以互为主体性、语言互动、社群性、解放、差异为旨的思想出路,进而以一种更为批判性的“后自由神学”姿态出现,提出了一条未来可能的一种汉语学界或世界可兹推进的思想方向。
作者尝试在中西方思想的语境中提出自己独立的主张和思想,这是近年来汉语学界难得的思想力作,可供学界检验和批评。
作者简介
曾庆豹(Chin Ken Pa)哲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2001迄今)、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4)、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6迄今)、《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期刊)编委(1997迄今)、国际期刊(ACHE级)主编。已出版著作包括有〈新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哈伯玛斯〉、〈上帝的愚拙与聪明的人〉、〈信仰的(不)可能性〉等。
目录
自 序
导论关系的辩证
一、神学审美化的批判
二、从Deus diait到analogia relationis
三、系于“他者”的神学
四、神学的四项关系范畴 以《创世记》前三章 为例
第一章 太初有言
一、“语言转向”作为“神学转向”
二、神学人类学化的批判
三、从关系到符号互动
四、倾听的神学
第二章 信仰寻求理解
一、真理的言说
二、唯信论
三、社群论
四、体验论
五、信仰寻求理解
第三章 道路、真理、生命
一、神学的社会性
二、解放的旨趣
三、信仰寻求批判地理解
四、希望的动力
五、通往沟通行动的神学
第四章 谁是我的邻舍?
一、形而上学暴力
二、上帝的缺席
三、拆解或解构
四、从辩证到文本
五、存在论域外的他者
六、对他者的依赖和责任
七、被钉十字架的邻舍
第五章 为约瑟的苦难担忧
一、先知性的批判神学
二、批判之为批判
三、对“完全他者的渴求”
四、作为拯救的“记忆”
五、“希望”的否定辩证
六、“关于上帝”的批判理论
……
第六章 上帝或凯撒
第七章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第八章 多元与差异
代结语 上帝的愚拙与道德的人
人名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太初有言
二、神学人类学化的批判
要摆脱“人类学中心”的思维方式,除非神学转向对“语言”的关注,不然就很难不把“对上帝的理解变成了对人的表象”,这是一种偶像崇拜的神学,且意味着费尔巴哈的批判仍然有效。康德哲学对近代基督“新教”神学的影响由两方面完成,一是反对康德的浪漫化神学(施莱尔马赫),一是赞同康德的道德化神学(利奇尔)。反对康德的施莱尔马赫并没有超出康德主体哲学的范围,赞同康德的利奇尔(Ritsehl)更是将耶稣作了理想人格的道德化解释。可以说,康德即是“神学人类学化”的始作俑者。①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哲学对于天主教的直接影响是借由了海德格尔,它表现在名为“先验托马斯主义”(Transcendental Th0—mist)的思想家身上。②令人惊讶的是,当代天主教神学家似乎太早地把费尔巴哈的批判给遗忘了,正如拉纳把近代新教神学的吉光片羽带人天主教教会的传统教义内,也照旧地把神学理解为人类学。我认为,这主要归因于他对神学的理解仍停留在康德哲学的阶段,且没有留心海德格尔对人类学的批判,以及后期海德格尔对语言所做的批判反省。③
先验神学(Transcendental Theology)$)k为,人是被造来追求无限的,追求无限的知识、无限的爱。在康德主体转向的框架下,纳分析了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而人心最纯粹的认知意愿就是一种超越一切有限的事物,达到绝对境域的动力,人类纯正的爱和坦诚的经验就是恩宠的经验。不管在理性或感性方面,人都拥有无限前瞻的可能,所以人始终都向着“无限”开放,于是这种近乎本能的人性,成了谈论上帝的起点。拉纳当然也同意人的这种条件需要“补救”,“恩宠”在此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无限”固然吸引人,仍需恩宠推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