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军事,军事史,
作者: 倪乐雄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36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7993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军事外交类图书,是以军事问题研究为主的文集。大部分篇幅为近几年作者在国内重要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引起国内媒体读者、军事爱好者和关心国际关系的读者以及专业人士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书中大致分为国际军事外交评论、战略与文化、战略与文化这三个主题。
当苏联、东欧国家集团解体后,关于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趋势、特征,人们尚未识其庐山增面目,对于接下来的国际社会主要冲突,人们也议论纷纷,到底今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格局呢?世界总会在历史惯性和永久和平之间徘徊,是和平,抑或战争?《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军事问题,中国军事现代化及海权问题等等,相信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精彩的观点!
作者简介
倪乐雄,中国著名军事学者、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战争史、国际军事与外交。曾对海湾战争、台海危机、美国国家导弹防御、印巴冲突、第二次美伊战争、国际恐怖注意等做过准确预测。已出版著作三部,发表文章200余篇。
近年来,其部分海权战略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国会译成英文,引起美国、日本军事外交界高度重视。曾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采访,有关内容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阿拉伯、朝鲜、日本、越南十一国文字。
目录
从必然的战争到可能的战争(序)——20世纪到21世纪的国际社会质变
一、国际军事外交评论
“第三罗马帝国”的归宿
兼谈美国的使命意识
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评布什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美国能应付几场战争?
伊拉克危机结束后的世界
普林斯顿大学里的“老鹰”和“小鹰”——同弗里德伯格和他的弟子会谈印象记
胜利者的极限
中美关系存在结构性冲突?
亚洲的浑水里能摸到几条鱼?——评小布什的印巴之行
也谈俄罗斯的“先发制人”
扎卡维与“马蜂效应”
别斯兰的警钟
伊玛目阿里清真寺的围困
布什主义与恐怖主义
从恐怖主义到民族主义
用“核大棒”换取“胡萝卜”?——谈谈朝鲜半岛危机
美印联盟:南辕北辙乎?
朝鲜导弹试射:投石问路的外交砝码
导弹射了又怎样?赤脚不怕穿鞋的
日本的外交战略及其局限
东北亚前景的不确定与中俄联合军演
摆脱“大小三角”的印度外交
武器与外交
2006年的国际冲突分析
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与遏制“台独”
核武器与21世纪
萨达姆的娱乐功能
萨达姆:一个与时代发生错位的枭雄
萨达姆的悲剧
布莱尔的羊毛衫与英国海权
风乍起,搅乱中东一池水
“虐俘”事件与战争的合法性
“先发制人”战略范围有限
安全困境下的雕虫小技——评美国导弹打卫星
美伊战争的逻辑框架
精确制导与传统巷战的抗衡——未来美伊之战研判
美伊序战及前景眺望
最近战场形势分析
一路撒豆,不能成兵
美军两难:围困?强攻?
析“看不懂的巴格达之战”
美伊战争的几点启示
二、战争史
“战争为万物之父”——赫拉克利特如是说
马拉松之战——欧洲诞生的第一声啼哭
阿贝拉会战——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和理想
千年经典——坎尼会战
普拉琴高地的太阳——伟大的奥斯特利茨会战
再现坎尼——伟大的坦能堡会战
维斯瓦河上的决战——决定欧洲命运的华沙会战
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的攻城战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谁托起了诺曼底的太阳?
诺曼底登陆的多元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学术背景
再论中国远征军成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影响——兼从制空权的角度分析缅甸战局
三、战略与文明
《汉武大帝》与华夏尚武精神
在郑成功水师的背后
走出扭曲的研究心态——相兰欣教授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读后有感
农耕社会军事思维的超越——儒家战争观与现代军事技术的艰难对话
和平崛起与国际文化环境的思考
转型时期的国防思考
恐怖主义时代的战争
中日交往的历史经验及对当代的启示
历史“长时段”与台海局势
台海格局的主要变量——国防军事现代化
命运多舛的中国军事现代化
航母与中国的海权战略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海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
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的商榷
书摘插图
“第三罗马帝国”的归宿——兼谈美国的使命意识
黑格尔说过:历史上一切伟大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恩格斯补充说:第一次以悲剧方式出现,第二次是以笑剧形式出现。伟人对历史的观察的确洞若观火,因为有了拿破仑一世威武雄壮的正剧,于是引出了拿破仑三世啼笑皆非的闹剧;因为有了气吞千古的罗马帝国,于是引来不伦不类的“神圣罗马帝国”;因为有了刘备匡扶汉室的悲壮努力,于是引出张勋“辫子军”复辟的拙劣闹剧。
但是,美国的崛起似乎打破了上述的历史规则,因为无论黑格尔还是恩格斯,都认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出现不会超过两次,而美国却偏偏以“第三罗马帝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历史上,这难道是“异数”?如何解释“第三罗马帝国”的出现,并对其未来的命运作出判断?也就是说,作为“第三罗马帝国”的美国到底是历史中
的正剧还是闹剧?如果是正剧,那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最终还是免不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命运。不过,历史正剧的意义在于给后人一种愉快而惋惜并且充满激情的回忆,从而成为后人创造新的辉煌的动力。如果是闹剧,那除了和正剧一样必须按时谢幕收场外,给后人的只是一种尴尬、苦涩、滑稽和充满欺
骗感的回忆,徒然成为后世的笑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