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许志英 著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70000版次: 1页数: 337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505254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选入27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其内容都是论析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状况,特别是该书紧密联系冯雪峰、周作人、张闻天、黄修己等重要影响作家及作品,进行评论分析。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录
上编
增强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感
现代文学与文学现代化
评冯雪峰关于“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论述
新青年——新潮社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
五四新文学反帝主题的初步形成
中国农村的面影——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管窥
从现代小说的风俗画谈起
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再探讨
历史与现实之间——二十年代历史题材创作片论
五四一“左联”时期散文发展的轮廓
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思想倾向
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
下编
继往开来——评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贵在适度——评《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小说史》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总序
《学府随笔》后记
《往事如风》后记
当代文学前瞻
给“当代文学”一个说法
量变起点与质变起点
优秀作品与文学史
“在不疑处有疑”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
《觉悟》《学灯》《晨报副镌》和《京报副刊》的终刊日期
我的治学体会(代后记)
书摘插图
现代文学与文学现代化
现代文学研究界,对现代文学的范围、起讫时限以及总体特征、性质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现代文学研究突破原先的研究格局,走向深入的重要表现。
在现代文学历史分期问题上的各种新的区分法,意见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认为以前的“现代”概念专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确立这一概念的解放初期以及以后一段时间,是合理的可行的,现在看来则未免过于狭窄,不利于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拓展。而各种区分法所掌握的标准却不大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情况是这样:一种是以社会历史重大变革、社会性质发生变异为划分标准;一种是以文学的划时代变革、文学的总体风貌、特征与性质为划分标准。因为掌握的标准不同,而出现众说纷纭的分期意见,目前不可能统一,也没有必要强求统一。
我个人持后一种划分标准,主张将原先的“现代”、“当代”打通,即将五四以来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因为我认为最能说明问题的其实是最简单的事实:从五四时代开始的现代文学史实质上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曲折历史;现代化也是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征与性质。
马克思主义者一贯认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现代文学史也应该是这样,它不是规定作家为自己的自然发展服务的“特殊的人格”,它是作家作为一个整体所进行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学追求的客观记录。而这种文学追求,即现代作家活动的总体目的,只能归结到文学的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的现代性。以前我们看做现代作家的使命与追求的东西,如反帝反封建、文学大众化、为现实服务等,不论实践的功过得失如何,似乎只能属于文学现代化中有关现代意识方面的具体问题,远非涵盖面最大的理论概括。
我们说现代文学史既然是文学现代化的历史,那么确定它的起讫时限、期段就应以文学的现代化规程为主要依据。
我们不同意将“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一体化,也不同意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统称为“现代文学”,是因为这些提法完全抹杀了五四时代之于文学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而历史恰恰作了这样的安排:五四文学革命是我国文学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标志;于是理所当然地,五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