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船舶工业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工业经济,
作者: 洪卜仁主编
出 版 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15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5318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明朝中后叶的厦门,海上对外贸易相当发达,船舶修造业也随着兴起、发展。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方针是,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即经过文史专家的爬梳剔抉、斟酌考证,尽量选取第一手的“原生态”史料,从本市及其邻近相关区域中所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历史切入,以厦门市为重心、适当延伸至闽南地区,以近现代为主、当代为辅,以厦门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为对象,通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标本兼顾、源流并述”的方式,尽可能采取可读性强的写法、并辅之于可以说明问题的历史照片或画面,进行客观而传神的艺术再现。
作者在本文的开头特别提到,春天是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时节。反复揣摩案头上还散发着阵阵醉人的油墨芳香近日问世的四种政协文史资料读物。
目录
◎序言
◎前言
厦门造船业的兴起
溯本寻源话造船
清代船寮造船业
军工战船厂
同安梭船
洋商船舶工业
厦门船坞公司
厦门新船坞公司和厦门机器公司
民国时期的船舶工业
民间小型造船厂
船坞三度更名
海军福建厦门船坞的创立
抗战前的海军厦门造船所
抗战胜利后的海军厦门造船所
附:沦陷期间的日伪造船厂
新中国初期的船舶工业
新中国初期的军、地船舶工业的整合
地方国营厦门造船厂
改革开放后的船舶工业
新世纪的船舶工业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游艇制造业
人物小传
大事记
清代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附录
厦门造船厂生产现状及发展
统计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厦门造船业的兴起
同安梭船的兴起
我国的海外交通,到中世纪其发展已达到鼎盛时期,学术界常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北航高丽(朝鲜)、日本、南达东南亚、阿拉伯、《宋会要》记载:“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力,兴贩牟利而已”,福建沿海在对外开放贸易的潮流中,各地普遍建造海船,北宋《太平寰宇记》说:海舶是泉州、漳州的一项土产,足见其生产的规模和地位。
早期的海舶,由于考虑安全和讲究气派等因素,倾向于大型化,典型的名船如宋徐竟奉使高丽的客舟、神舟。元马可•波罗的刺桐海舶,特别是明郑和七下西洋乘坐的宝船,长44.4丈(125.65米),宽18丈(50.94米),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大型化的结果,无论是建造,或是操驾航行,困难都是很大,明嘉靖年间,俞大猷、戚继光以大福船抗倭,其“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舟自来矮小,如我之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都人力,是以每每取胜”(《筹海图编》)。这是大型战船的威力,大福船的长度13丈(约30多米)。明末清初郑成功以金、厦两岛为基地,拥有东南海域的制海权,所用战船主要是水艉船、赶缯船,长度8—9丈(20多米),长宽比加大(接近4),关键是提高航行速度,郑成功船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以后的130年间,清兵建设的水师,基本上仍以水艉船和赶缯船为主战船,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实用中感到“赶缯船笨重,驾驶不甚得力,改为同安梭船式”,并“奏请择其已届折造大修及将届折修者,仿照同安梭船式,分别大小一、二、三等号,通省改造八十只”,到嘉庆四年(1799年)“复将未改各船改造同安梭船”,至此全省都用同安梭船,“嘉庆十一年,巡抚温成惠奏,添造大横洋梭式船”,即对渡台湾,“涉黑水洋,黑水南北流甚险,船则东西横渡”,具有抗风浪和海流的大型同安梭船,还装备北方水师,“奉天金门营战船,闽、浙分造,福、泉二厂各一只,船系二号同安梭并彬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