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八辑)(《资本市场评论》精粹)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吴晓求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353000版次: 1页数: 423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009802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集收录了2007年1月至2007年l2月((资本市场评论》上刊载的23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有的是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探讨现代金融的演变特征;有的是从多样性的角度研究不同金融模式的异同;有的是从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现代金融的质的规定;有的是从现实出发论述并评析当前的金融政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政策;有的则总结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金融领域的经验与教训。这些论文反映了作者对现代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简介
吴晓求,经济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且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目录
上篇 理论、政策、借鉴
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转型
资本市场改革面临新突破
拯救社会保险
亚洲货币合作:理论与可行性研究
重构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供给体系的理论思考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在艰难中前行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困境:近期研究简评
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
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吗?——比较金融视角的一个理论反思
美国次级按揭风险产生和转移机制——次级按揭危机的微观基础分析
下篇 市场、机构、工具
2006——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总体分析报告
……
书摘插图
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转型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和资本市场资金管理体系等引发的制度变革,使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平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有:
(1)股权分置的制度平台,从整体上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流通的市场结构。全流通的市场结构稳定了市场预期,使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具有共同的利益平台和共同的利益趋向,使资本市场发展具有持续的利益动力。
(2)与全流通的市场结构相适应,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也在进行重大调整。过去,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包括发行、上市、交易、购并重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和退市机制等都是以股权分置为制度背景设计的,因而带有鲜明的股权分置的制度烙印。从2006年开始,以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和绿鞋机制的引入等为代表的发行制度的改革,以融资融券、信用交易和做空机制为特征的交易制度的重大调整,以市场定价为基础、以创新工具为手段的市场化购并重组机制形成等,意味着全流通时代资本市场运行规则正在形成,这些规则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理念。
(3)资本市场资金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风险的“放大器”功能正在消失。从1990年资本市场建立之初到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资金管理体制建立的核心理念是,把证券业理解成“类银行”。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以证券公司为核心而形成的中国资本市场资金循环体系也就成了一个“类银行”体系。资本市场这种“类银行”资金运行体系使证券公司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挪用客户保证金。在挪用客户保证金基础上的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也就必然使自身经营风险“内生化”,从而对资本市场的风险起到不断“放大”的作用。近年来开始建立的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托管制度,将对资本市场“类银行”资金运行体系产生根本性影响,也将使证券公司市场风险“放大器”的功能大幅度减弱,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源和风险结构得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