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政史研究纲要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陈峰 著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295印刷时间: 2003-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5079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人性中的本能一一自爱,以及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尊重基本的公共利益,是自由主义宪政产生的渊源。正因为自由主义宪政在本质上渊源于人性中的普遍性动力,因而它是不可抗拒的,同时,自由主义宪政不是某种刻意设计和功利性的产物,它需要长期的演变,只有这种与人性中的本能和长期演化相结合产生的宪政成果才是稳定的和有权威的。
早在中国宪政化开始的时候。立宪派就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规律:“立宪者昌。不立宪者亡,历史陈迹,昭然可睹。”《资政院奏请速开国会折》这一规律在那个时代曾经极大地蚊舞了立宪派尝试在中国倡导宪政化。反思百年宪政历史。中国宪政化迷失于人类宪政主流文明的方向,缺乏对宪政化漫长历史进化的洞察,实际上是缺乏对宪政的精髓的把握,这是最大的遗憾。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宪政化的发轫
第一章 中国宪政化发轫的国际环境
第二章 中国宪政化发轫的国内环境
第二部分:中国宪政化的过程
第三章王权时期
第四章 民权时期
第五章军权时期
第六章党权时期
第三部分:中国宪政化的误区及其败因
第七章立宪模式
第八章政体类型
第九章 宪政化的失败
第十章 国家主义宪政化的后果
结束语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中国宪政化的发轫
第一章 中国宪政化的国际环境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宪政化的源头。鸦片战争昭示的不仅是典型的现代与传统两种社会体系的冲突,而且揭开了西方与东方两大文明体系在中国冲突的序幕。由于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范围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出现。加之19世纪国际政治舞台处于中心地位的维也纳体系,西方世界对历史悠久的中国的冲击是迟早要发生的事件。在民族国家的竞赛中,英国不仅工业革命业绩昭然,而且政府鼓励自由贸易,从而使英国得以最早叩开中国坚固的大门。与处于上升和扩张时期的英国比较起来,清帝国却显现出衰败的迹象。封建帝国末期周期性的死亡征兆已经出现,从而使鸦片战争代表的荫大文明冲突的胜败早在开枪开炮以前便见分晓。正是在两大文明的撞击中,中国艰难地开始了宪政化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