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追问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编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1字数: 310000版次: 1页数: 396印刷时间: 2007/03/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769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新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回音”,收了14篇论文;“当代文学历史的重新追问”,收论文12篇;“贵州作家作品的精神寻找”,收论文9篇;“理论探讨”,收论文6篇;“贵州地质文学现象”收论文10篇。在这本论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贵州学人们继承着“五四”精神,在新文学的历史回音中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继续着文学先辈的精神跋涉;在当代中国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发展中,他们以冷峻的思考对已逝去的文学时代进行着追问。
目录
永远追随时代的脚步(代序)
第一部分 新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回音
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呐喊——再论《狂人日记》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男女的纯爱
生本不乐——许地山的多苦意识
人生的感悟与批判——台静农《地之子》中人物的生存状态论析
在契诃夫影响下的曹禺创作
丁西林喜剧创作模式一探——以《酒后》为例
无法排解的自我哀伤——论郁达夫三部代表作的抒情特色
茫茫黑夜中的一线微弱的光——也说《拜堂》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以《药》、《祝福》等为例
《复仇》二篇中的个体生命意志探究
失乐园——二姑的理想天堂的构建和破灭
论《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情感变化
寓哭于笑,悲情暗涌——《故事新编》赏析
于绝望处抗拒虚无——读鲁迅《这样的战士》
杨绛小说的叙事研究
大陆散文的“载道”与台湾散文的“言志”比较
浮华散尽见苍凉——解读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第二部分 当代文学历史的重新追问
马丽华的文化苦旅
性、死亡与政治——论张贤亮小说《习惯死亡》
风景这边独好——读方方的《风景》
走向平面——从《一地鸡毛》窥“新写实”的文体特征
爱的呼唤——读陈继明《开口说话》
寻根文学:浪漫的叩问
平实中的悲凉——刘庆邦《神木》赏析
浅谈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写作特色
来自人性欲望的永恒恐惧——由小说结构来重新解析《敌人》
青春悼词的写法——兼及80后写作
走向两极的弃妇分裂情感——方方小说《水随天去》心理内蕴分析
沉重的“失语”——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终止
第三部分 贵州作家作品的精神寻找
解析寿生
纸上有味纸上香——欧阳黔森小说艺术简论
优美、幽默而忧伤的人性探求——欧阳黔森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注妇女命运探索西部开发——读杨育泽长篇小说《拐拐拐》
“水西世界”里的人物形象——类型化与独特性解读
“雷智贵现象”——雷智贵作品讨论欣赏联谊会目击述评
阳光下的苦涩人生——石果《官福店》人物浅析
第四部分 理论探讨
关于散文诗创作问题的思考
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功利性
从“左翼文学”到《讲话》
空灵缥缈的精灵之歌——对20世纪末女性文学的美学定位
浅析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
论中学说明文中的审美教育
第五部分 贵州地质文学现象
一、贵州地质文学现象
献给《杜鹃花》的杜鹃花
踏遍高原杜鹃红——贵州地质文学丛书《高原拓荒人》序
“杜鹃花”寻访记
二、地质作家与作品拾零
我识李绍珊先生
学者与作家——刘龙材教授
品味袁浪小说《春雨细无声》
读陈跃康作品集《如此梦想》
三、解读欧阳黔森
贵州文学的期待——欧阳黔森近作解读
《水晶山谷》浅析
“有目光看久”——欧阳黔森早期文学作品赏析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新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回音
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呐喊——再论《狂人日记》
周凌玉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因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一问世就引起巨大的反响。多年来学术界对《狂人日记》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近段时期笔者再次阅读鲁迅先生的著述后,有了一些别样的理解。比如,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的意义除了一般所认为的彻底的反封建性,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而外,是否存在着一种独立的思想深度?从中我们是否能用心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深刻与伟大、痛苦与丰富的内心世界?再者,《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先锋性,诸如“复调”、“节奏”等等又是如何与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这些问题的探索,对于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鲁迅小说的特点与开创性,感受鲁迅的深刻与伟大,无疑是有意义的。那么,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狂人日记》,走近鲁迅吧。
一、深刻的怀疑与时代的穿透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起因,鲁迅先生说得比较明白。《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他与金心异(钱玄同)的一次谈话,那时,鲁迅在教育部做佥事,社会的黑暗腐败,使他感到压抑和苦闷,便以抄碑、看佛经、读墓志来打发时光,当然这也是一种很清高的文人爱好。其时,在北京已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和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它激动了几乎每一个敏感的读书人,于是身为《新青年》编辑的钱玄同就劝鲁迅为其杂志写文章,就有了下面这一段精彩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层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