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季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张燕淳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5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802977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者以春、夏、秋、冬为经,以她亲身参与或亲自体会的每一季中的重要行事为纬,深入浅出地细说日本全年的习俗风情,同时用冷静的眼观察异乡,看到日本人的众多缺点和偏失,看到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日本的学校和教育。同时,毕业于美术系的作者亲自手绘几十幅插图,增加日本韵味,为本书增色。
作者简介
张燕淳: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艺术硕士,纽约时装技术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首饰设计系牛业,在该校仟教多年。曾获美国“莫奈”(Monet)首饰设计比赛首奖,成为该公司第一位华裔设计师。
自一九八六年始,为台湾报章杂志撰写服饰设计报道,著有《世界珠宝设计名店》一书。现为自由设计人,居旧金山。
目录
序言 黄天才
自序
春
弥生月
桃花女儿节
上学
三月的眼泪
卯月
米沢小学校
花宴
皋月
柔软的盔甲
哈哈
五味的鲤鱼
夏
水无月
日本汤的滋味
和服
文月
大家有礼
仲夏夜之鬼
叶月
夏日模样
日本姓名乐
秋
长月
浮柿绘
红叶狩
神无月
运动大会
木曾
鞠躬尽瘁
霜月
千枚“手里剑”
汉字难两立
冬
师走
看田
茅野外人
睦月
正月
听一场日本雪
如月
失味的巧克力
取暖季节
日本四季
附录一
日本年代
附录二
日文词汇
媒体评论
在那纯朴小镇的太阳底下,对我而言,天天都有新事。那些帮我、教我、陪伴我的朋友,脸上没有国籍,只堆满善意。他们在我的记忆中全有声有影,我无由隐瞒生命中的美好,故不能不诚实写出和他们一起过柴米生活的趣味。
——张燕淳
书摘插图
春
弥生月
桃花女儿节
寺泽太太打电话来,邀我去她家参加一年一度的“雛祭”(hinamatsuri)聚会。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有女孩儿的人家都欢喜庆祝。我没有女儿,这个热闹倒是爱去凑的。
上午太阳刚暖,我的车已顺着田间小路迂回,看四下春光流动,心情轻松,只觉得轮胎都转得带韵律感。路旁小布告栏和电线杆上,贴了许多卖“雒人形”(hina-ningyo)的红色广告,一小块一小块的艳红,快速跳跃又消逝在新绿背景中。
“雒”和“人形”在日文里,都指玩偶和娃娃。它们的故事,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平安时代,据说是来自中国的习俗:三月初,天地间有邪气侵袭,人们纷纷用纸扎的人偶,代替自己受灾,将它们放入河海之中,让厄运随水流逝。
到了十七世纪江户年间,日本皇宫的宫女闲来无事,竟用华丽布料、精巧手工,缝制出可爱的布偶来代替纸娃娃,渐渐装饰祈福的功用,高过了辟邪祛灾。
后来布偶人数增多,阵容愈来愈浩大。完整的一套布偶包括:天皇、皇后、宫女三人、宫廷乐师五人、随臣两人、仕丁(侍从)三人,一层层排列在衬了红绒布的阶梯式大台子——“雒埴”(hian-dan)上。
家里添了女婴,做父母的会准备好雏坛,在女婴产后的第一个三月三日以前陈列出来,目的在为女儿祝祷,盼她长大后美丽幸福、无灾长寿。最好还能像布偶皇后一样,嫁个好丈夫,高高在上,坐享荣华。
过了三月三日,妈妈们又得马上将整台布偶收存妥当、耽搁不得,因为据说如果收晚了,女儿就嫁得迟,甚至一辈子嫁不掉。如此年年近三月,就看有女儿的人家,架高台、排布偶,搬进搬出忙,一直忙到女儿出嫁,布偶成了嫁妆一起过门,老妈妈才能松一口气。而这些经过细心保存的布偶,常因代代承袭,成为传家宝物,身价非凡。
寺泽家的庭院中,到处是修剪整齐、含苞待放的春花。新扫的石径引客人玄关,隔着纸门,听内屋里嘻嘻哈哈正热闹。拉开门,赫然见一座鲜红的雏坛,巨无霸似的占着客厅中央的墙面。一群太太们聚在台前,七嘴八舌称赞着这台子的排场大。讲到高兴处,有人得意扬扬地宣告,她家的布偶也不差,是江户时代传下来的古董,一时艳羡的赞叹声不绝。
我好奇地点算,上下共七层十五个布偶,个个脸部描绘细致,穿着七彩绸缎的古式和服,手里各拿着不同的东西,好玩得很。身旁的日本太太们看我有兴趣,便热心地为我解说起来。
最上层是个金色大屏风,左右各立一盏白纱灯笼,前面端坐着执笏的天皇、捧扇的皇后。天皇戴着高耸黑冠,佩了把亮晃晃宝刀,一脸严肃,即使是布做的,也要摆个君临天下的谱儿。皇后头发上顶着一座花样繁复、和她上身等高的珠翠金饰,白面团团,很是尊贵富态。
往下看,第六层是三名宫女,捧着大大小小的酒壶杯盘。第五层有五名宫廷乐师,有的击太鼓,有的拍大鼓、小鼓,还有人吹笛、唱歌谣,手上的乐器甚是精致,该有的鼓棒、鼓架,连笛孔都一个儿不少。
第四层两名随臣一老一少,老的白胡子盖胸,很像京戏里的老忠臣。两个都一手执弓,一手持箭,背上背负着插满羽箭的箭囊,腰际挂刀,全副武装,随时待命。
第三层是三名侍从,拿着出巡时用的伞盖等物。同一层上,还有两桌御膳,桌上小碗小盘,里头装着看来漂亮好吃的红绿饭菜。
第二层和第一层上没有布偶,全是生活所需之物,具体而微:衣柜、镜台、针箱、火钳、茶具、烟草盆、砚箱、棋盘……每件迷你用具都可开合转动,一如真物。烟草盆里有烟管,棋盘上有棋子,镜台抽屉里放了梳子、粉盒,砚箱中有砚墨毛笔。
最底的那层,左栽一棵樱花,右种一株橘树,庭园中问停着顶轿子,还有辆带着马的马车!一张布偶台就是一座小皇宫,天皇与皇后的食、衣、住、行、育、乐全打点齐了,这个日本家家酒确实好玩。
在解说的过程中,众日本太太也有不甚明白或意见不合的时候,寺泽太太闻声前来,拿出一本讲雏坛的专书为准。原来这些小布偶身上的穿戴、衣冠绳饰,何手执何物,何人置何处等等细节,都有定规,每年摆台前还得念念书才不会出错,真难为这些日本妈妈了。
过女儿节,费周章的不只是布偶台子,在我们研究小人儿的时候,寺泽太太不断进出厨房,张罗出来满桌“雛祭”的应景美食。三月桃花盛开,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桃花节”。寺泽太太做事向来讲究,在桌上优雅地插了一盆带花的桃枝。花底下,斟好如中国酒酿般的“白酒” (shirozake)和菱形红、白、绿三层的甜点“菱饼”(hishi.mochi)。还有用春季时菜做成酸溜溜、香喷喷的五目寿司饭——朱红漆盘里,散织着粉红、嫩黄、翠绿……看着叫人直咽口水,却不敢乱下筷子,怕坏了图画。
就在我起身拿照相机的时候,席间又一阵骚动,寺泽太太端出一盘“人偶菜”——秀色可观,更可餐。
他们本是平凡的粽形饭团,披上薄薄黄色蛋饼做的罩袍,男的穿绿黄瓜衣,女的着红萝卜裙,加上鹌鹑蛋为头,海苔丝做发,黑芝麻点了眼睛,红辣椒尖儿镶个嘴唇……就变得如此人模人样。我的盘子里被派了一对男女,亲爱地并排坐着。寺泽太太鞠躬请大家开动,我满心可惜,但也得随着大伙儿,摘下小人头,嘎巴嘎巴吃起来。
我想起设计家朋友青子,是位生于乡间富家的独生女。自小妈妈为她布置华丽的雏坛,年年建筑日本女人的幸福景象。但她成人后,思想行动前卫,求学做事独立自主,一人住在东京的公寓里,每天在高科技、新时尚的环境中忙碌,工作头衔及责任都不小,假期常去世界各地旅游,英文朗朗上口,见多识广。
青子安于没有橘树马车侍从,以及婚姻束缚的单身生活,但偶尔也换上质样高雅的和服应酬,暂露顺服与爱娇的女人味。年纪大到家里不敢再帮她摆雏坛,老妈妈暗叹不知是哪里没注意到,女儿怎么迟迟不嫁人?雏坛收藏起来,没人敢碰。
如青子般的日本新女性,近年在大都会里愈见增加。我对她们背离传统的思想好奇,一日问青子,如果她有女儿,还为不为女儿摆雏坛?
“当然摆!选最漂亮的摆!”
寺泽太太在桌对面坐下,隔着桃花看她,酡红的脸上难掩兴奋得意。诸事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她仍忙碌地这里添菜,那儿加茶,无暇注意身后,她那读幼稚园的小女儿,毫无布偶皇后的娴静模样,正跨骑在沙发背上掷镖斗剑,把一群小男客打得抱头鼠窜。
阳光透窗洒在桌上,亮晃晃,暖洋洋。空气里溢着新剥的蛋香,笑谈声和谐愉快。我嚼着人偶的衫裙,一边想——好一个日本妈妈的女儿节。
上学
上学
教室里,围成圆圈的二三十个孩子,全扯着喉咙,伸长脖子,像叫阵似的使劲唱“綺麗八岳,八岳,八岳……”活泼得意的声音,盖过年轻保姆的风琴,涌出屋顶,一波波荡漾过附近房舍阡陌。那本地人称做日本阿尔卑斯山——终年峰顶积雪的“八岳”(Yatsugatake),因天气晴朗而蓝白分明、神清气爽。它静静地从远方绵延而来,坐在小镇外,仿佛正用整个巨大的身躯,温柔地听着孩子们的歌。
这儿是社区里的“保育园”,让学龄前的儿童从玩耍中学习,是主要保育内容。我的两个孩子忙着荡秋千、溜滑梯、沙坑里仆仆跌跌玩沙土……一旁,园长比手画脚,用最简单的日语对我反复解释:不能收我的孩子。
“妈妈,我喜欢这个地方,明天来上学吗?”孩子一路问回家,我多么希望能就近把他们送到这儿,天天郊游玩耍,对着大山唱歌,但是这个保育园属社会福利,为减轻务农或在工厂做半工的妈妈们一些负担而设,托儿为主,教学其次,由政府补助,收费低廉。非日本国民,却是无法注册。
小镇里还有一所私立幼稚园,是天主教办的学校,教导基础日文、算术及许多其他规矩,学费昂贵,却总是有长长的候补名单。接待我们的老修女园长,慈祥亲切,并能说些英语,沟通比较容易。她一边领我们参观洁净的木造教室,看孩子们分组唱游、画画、用有趣的教具学算术……一边说,现在学生额满,若有人退学,会通知我们补位。
儿子羡慕的眼光穿过窗玻璃,盯在教室里移不开。
“妈妈,妈妈,这个地方也很好啊,明天来上学吗?”
眼看着秋去冬来。
在搬到日本后第五个月的一天早上,田中寿子来按我家的门铃。
她个儿小,站在门外台阶下仰头对我笑,扑了白粉的前额上泛着微汗,右手牵孩子,左手提了一个沉重的大布袋,还没说话,先向我鞠两个躬,可是我不认识她啊。
那时我还是个日文盲,寿子的英语也不灵光,两人却啊啊啊唱双簧似的比来比去,终把整件事给比清楚了:寿子的丈夫在附近一家照相机厂做事,年初被外调新加坡,如今她要带着独生子去团聚,幼稚园处已办好退学,这空缺,她打听出将由我们来填——我听得高兴,拉着陌生的寿子又笑又跳,她居然也笑着跟我跳上跳下半天,两颗妈妈心,霎时没了距离。
寿子打开布袋,把洗净、整理过的小孩书包、制服、运动装、课本、文具等一样样取出,还有许多特别为我这不识字的“外人”(gaijin,外国人)所画的图说,介绍幼稚园里各种活动……
我跪坐着看东看西,寿子却从摊了满榻榻米的东西中站起来,指指墙上日历,又指指手表,仿佛急忙就要离开。说话解释对我俩费时又不管用,她索性抬起双臂,鼻子哼哼有声,滑稽地左倾右斜翱翔起来。
她比的是飞机,她要搭的、次日的飞机——
兵马倥偬间,仍为不相识的我们赶来……
时间那么仓促、语言那么有限,寿子,能否读懂我眼里的感谢?
那被布袋勒出红印的“翅膀”,就将飞往遥远的陌生新地——
寿子,愿你如我,遇好人,受同样美好的照顾,一家平安,孩子顺利上学。
不同
在上百个孩子中,我一眼就找到了他,个儿特大,身上来自别人的衣服特小,由于听不懂老师说什么,行动总慢人一拍,这会儿大家解散了,他还站在操场中间,直到看见我,那一脸的委屈才再也忍不下去——
“妈妈,sensei(老师)说我不叫Peter了,她说我要叫——”嘴瘪着、眼睛也红了“叫‘屁大’!”
我倒吸一口气,勉强吞回忍不住地笑,抿抿嘴说:“不是不是,不是这样——”暗里紧动脑筋,想安慰这个正受着文化差异苦的五岁孩子。“你看,你说‘妈妈’,日本人说‘哈哈’对不对?他们不懂中国话的。我们以前住在美国,说美国话,你就叫Peter,日本人也不懂美国话的,他们只会说,说那个那个——‘P大’。还有你——坐校车,那车掌婆婆告诉司机要退后,就是back嘛,可是她一直说‘巴苦——巴苦巴苦巴苦’,好好笑对不对?”讲得是颠三倒四,但他相信妈妈,糊里糊涂连点头:“对对!”眉眼也舒展了。
想不到,我教给孩子的第一个世界大同课,竟是“世界大不同”。
日本人不是不懂“美国话”,其实他们不但懂,还大量吸收、应用英语及其他各国语言。所谓“外来语”占了常用日语的五分之一强,并且仍在急速增加中。而真正用英语的人,却听不懂日式英语,原因很多:日本人爱自行组合、发明新字,尤其是与新时代、科技有关的字眼,我常听人说办公室里的“wa-pu-r0”如何如何,后来惊讶地发现那是指文字处理机,word processor。fa-mi-kon是family computer,pa-s0-kon是personal computer,re-mo-kon是remote control,孩子们熟悉这些新字眼,天天使用,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它们仍是英文。
新创还有$al'ariman(Salaryman)——男性上班族
OL或ofisu redi(office lady)——女性上班族
wetto(wet)——情绪化的
dorai(dry)——稳定、实际的
也有把原字截头去尾,意思照旧:te.re.bi(television,电视),de—pa—to(department store,百货公司),su-p(supermar-ket。超市),Seku—hara(sexual harassment,性骚扰)等等,首次听真是一头雾水。
不过,我认为日式英语难懂,日本人学标准英语辛苦的真正症结,在于他们不采用英式或美式音标,完全用原有的日本音发声,一般日本字的字尾,除了n音外,几乎全是母音a、i、u、e、o,积习难改,日本人就在外来语的尾巴上,都加上一个母音,譬如jossing念成joggingu,hotel为hoteru,chocolate为chocomt0,baseball为basuboru。
在日语里找不到相同的音,就选个近似音代替,比如——
没有th音,以s代替,thank you念成3Q。
没有r音,以l代替,rice念成lice。
没有v音,以b代替,vide0念成bide0。
日语里最近似f的音,事实上念起来似“乎”而非“夫”。故f音,以h代替,coffee念成cohee。就连用来骂人的英文四字经,日本人也只能恶狠狠说:Huck!Huck you!
没有or、ar或er等卷舌音,惯以a代替,center是centa,door是doa,依此类推,我的小Peter就变成屁大(peta)了。
老园长告诉我,P大被编进中级的bara班,老师是“横尾”先生,我心里有点儿嘀咕……这,怎么叫——芭乐呢?再回头想想,唉!管它是芭乐番茄地瓜,有学可上就谢天谢地。后来弄清楚日本幼稚园喜欢以花为班级名,什么郁金香、蒲公英、菊花、百合都常用。bara,就是玫瑰。
“横尾”先生既不横也不尾,是位身材高挑的漂亮小姐,但我们每回见面,她都穿着灰色围裙跪在地板上。孩子们矮,她降低自己来教他们东西、和他们玩耍、为他们戴帽子、系鞋带……她的温婉和耐心,使我和儿子在摸索新环境时常得安慰。但是横尾先生从不对我们说英语,碰到我不会讲的日本字,试用英语沟通时,像大多数的日本人,她总是掩着嘴羞赧笑着。她多次带着歉意向我表示,P大在幼稚园里遇挫折,会急着拼命用英语解释,她想帮他却力不从心。她说:“我的英语差!”
放学时,横尾先生照例一一与孩子们玩“剪刀、石头、布”,玩一个送走一个,儿子什么都得跟随模仿别人,连玩这个道别的小把戏时,也排在队伍最后头。
终于轮到他,他微弯一下腰做个准备动作,然后把早就背在身后的手,快速甩向前:“rock,paper,scissor!”冲口而出的,竟不是日语“jan,ken,pon”。
我在不远处等待,注意到横尾先生完全愣住了,她侧头看着P大半晌,儿子以为自己又做错了什么,原本得意的笑容,只剩下一半,僵在脸上——忽然,忽然,横尾先生好像下了个极大的决定,一边拉起P大的手比画,一边认真、卖力地说:
“ra-ku-”P大铆劲儿帮忙:“rock!”
“raku pepa——”P大有些着急:“paper,scissor!”
“siza.siza.siza——raku!pepa!siza!”P大笑逐颜开。
“raku,pepa,siza!”后来成了芭乐班的专利游戏。
风之子
茅野的冬天长,暖气从十月开到翌年四五月,但是幼稚园男孩的小短裤(女孩是短褶裙)、白色长筒袜,却是经年的制服,只在最冰寒的几个礼拜里换穿长裤。
清晨带孩子在车站等校车,天上厚云阴沉,就要飘雪。我注意到大人们全身上下都裹得密密实实,又厚又暖,小孩子却冻得嘴歪眼斜,呼噜呼噜吸着清鼻涕,光着的大腿和膝盖,红里透出青紫,两只穿了长筒袜的小细腿哆嗦个不停。
忍不住问其他的妈妈们,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大约没人提过这种问题,她们你推我,我推你半天,终于由细川太太开口:“日本人称小孩子为‘風子’(kazenoko),应该是不怕风也不怕冷的,需要经常锻炼,他们长大才会强壮。”
我看站在旁边,没加入谈话的一位爸爸,帽子围巾太空衣底下是暖和的棉长裤,还缩头缩脑,不停搓手哈气。很想指着他说:就锻炼成那样?话没说,校车已到,孩子群哆嗦着一上车,大人们就都逃回自家的暖气房去了。锻炼(tanren),是日本人爱用的汉字,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