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静脉治疗术.美容皮肤科实用技术
分類: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作者: (美)阿拉姆(Alam,M.),(美)恩格延(NguYen,T.H.) 主编,蔡仁雨 译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28000版次: 1页数: 147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21214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关于下肢静脉疾病诊疗研究的新进展。内容涉及下肢静脉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静脉疾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表现、病情评估和下肢静脉疾病的硬化剂治
疗、激光手术、静脉切除术、静脉腔内切除术、外科治疗技术等。着重介绍各种治疗的临床操作技巧,并评价各种疗法的优缺点,为皮肤外科和美容外科医师提供了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要参考。本书兼具学术先进性和临床实用性,图文并茂,方便阅读,是皮肤外科医师和美容外科医师不可多得的业务参考书。
目录
1 静脉解剖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引言
解剖结构
静脉生理学
静脉病理生理学
原发性静脉功能不全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壁与静脉瓣膜功能减退
皮肤改变
小结
参考文献
2 静脉疾病的表现
引言
静脉曲张与回流障碍
结论
参考文献
3 患者评估:病史与身体检查
引言:临床检查步骤
病史
主诉
一般病史采集
血管疾病史
活动性症状
身体检查与临床评估
设备
站姿身体检查
卧姿身体检查
辅助临床检查
进一步的临床评估
制图评估与定量
小结
参考文献
4 腿部静脉治疗术回顾
引言
压迫治疗
主动与被动压迫治疗
压迫绷带(表4-1,表4-2,图4-2)
弹力袜
小血管疾病的治疗
非主干大静脉曲张的治疗
穿透静脉的治疗
主干静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
各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5 硬化剂治疗
引言
硬化剂治疗的多样性
硬化剂的区分与问题
大血管的硬化剂治疗进展:泡沫与影像技术
小静脉硬化剂治疗
静脉分类:一个新的规范
基本治疗后的反应模式
血管管径大小:新的准则
对以往文献以及血管管径大小的看法
血管大小分类:以往微细血管扩张的治疗效果
测量静脉管径
测量用具
硬化剂及其浓度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硬化剂
压迫疗法
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
常见的后遗症
书摘插图
1 静脉解剖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引言
为了了解不同静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了解下肢静脉系统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功能是必要的。
统一静脉系统的定义与命名十分重要。2001年,由国际静脉学学会与国际解剖学组织共同成立了国际性跨领域委员会,确定了针对下肢静脉的新的解剖命名。此前,解剖命名混乱导致临床文献用词混乱,妨碍交流,甚至造成治疗不当。该委员会在罗马第14届世界静脉学会会议公布了新的命名。相信一些新的,甚至不熟悉的解剖名称也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解剖结构
为理解方便,下肢静脉系统可分为:平行于胫骨与股骨的深层系统、介于肌肉筋膜与皮肤间的浅层静脉系统、介于这两层间的交通或穿透系统。穿透系统则根据其穿透不同解剖结构命名。
虽然浅层静脉治疗是主要目标,但大部分静脉血液由深层系统回流。在小腿,深层静脉则根据与其伴行的动脉命名。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与腓动脉则各有其伴随的静脉,这些分支静脉汇流成膝后静脉。有时膝后静脉则与股静脉汇合后回流。
膝后静脉再往上为股静脉,其前为股浅静脉。在接近腹股沟处与股深静脉形成股总静脉,再往上则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形成髂外静脉。
超声波检查发现,表层静脉系统可再分为2个区间:一个包含所有皮肤与肌肉筋膜问的所有结构;另一个则在浅层区问中包住隐静脉,上下则为浅筋膜与肌肉筋膜包绕,称为隐腔室,这一结构因其是静脉内导管放置与局部肿胀麻醉注射的位置而显得十分重要。
主要浅静脉为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vein,GSV)和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SSV),各自有其交通静脉分布区,GSV起自足背,往上走行在内足踝前侧一胫骨的前内侧一膝部一膝后内侧一大腿前内侧,在腹股沟韧带下与股总静脉汇合。在上述整个路径中,GSV都位于隐静脉腔室。小隐静脉由足背静脉弓开始走行在足踝外后侧往上,于小腿进入深筋膜,在腓肠肌双头间与膝后静脉汇合。解剖学上,小隐静脉与膝后静脉交通点,隐静脉往上延伸点与后内侧回转静脉(即Giacomini静脉)TV合,此结构常有明显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