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考研政治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陈先奎,赵宇主编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14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1813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超过100万考生使用本书成功备考!连续6年因高命中率引起命题部门及媒体关注!
千锤百炼,十几代考生的高度认可,经典延续,把握考研政治脉搏的最后背诵版考研辅导教材。
点透马哲、政经等考研难点,贴近考生需求
涵含最新、最全时政热点,使复习事半功倍
全程预测100道分析题与700道选择题
《考前大串讲》姊妹篇,可互相参照使用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的每一道题,都是作者根据多年辅导、预测制胜的经验,结合2008年考研的新知识、新问题而精心拟定的。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已然成为串讲或冲刺班全面强化重点题学习与辅导的首选辅导书,与《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00题》,《政治考前精讲30题》并称为考研“三剑客”。——100题是独孤九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参悟透了,对各种题目都可一招破之!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侧重于原理,即重点知识点预测与强化,《陈先奎政治考前精讲30题》将侧重于“真题模拟”,有变化,有区别又一脉相承,从“原理”和“题型”两方面提升考生朋友的应试能力、高分水平。
知识成就未来,金榜助你成才!
目录
第一篇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道分析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模拟试题
书摘插图
第一篇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道分析题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分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解题思路】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解题思路】
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题思路】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整个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具体结论,都是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的,当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变化,必须对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哲学概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更不能否定经过实践证明为真理的哲学原理,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也是它的强大功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解题思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有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旧的社会历史观之所以从总体上看都是唯心主义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社会现象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点。离开人和人的活动,自然界照样存在,自然规律照样发生作用。但是,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离开入和人的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人则是有思想的,人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这种现象使得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人们往往会片面夸大思想的作用,在思想中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客观的物质的动因,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动力的动力”,这是发现“在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个动因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这就坚持了对社会历史现象认识的唯物论原则。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具体到我们今天的实际,那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终出路。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解题思路】
(1)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辩证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第二,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第四,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
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唯物史观是强调历史辩证法。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惟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
正是从这样一个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内在地包括稳定、公平、民主、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要素。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3)科学发展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必然要求。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客观现实作为我们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生态环境恶化,水环境污染,既是中国经济现实的危害,更是长远的隐忧,甚至可能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要回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总之,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应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观点及其方法意义。
【解题思路】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处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含义:①特定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机械位移;②物质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
(2)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
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因为绝对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只有通过相对静止才能说明某一运动是什么事物的运动和什么形式的运动,相对静止是衡量该运动的尺度。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没有相对静止就没有物质的分化,物质世界也不会呈现出多样性。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相对静止使得事物具有确定的形态和性质,人们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认识和利用不同质的事物。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相互区别,这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其存在具有绝对性和无条件性;但是静止都是相对静止,因为静止本身也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因而静止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之间还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运动的存在和认识不能完全脱离静止。任何运动的事物其内部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之间一般是相对静止的。而且运动的度量要以承认静止的存在为前提。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必须以静止存在为前提,没有静止就无法理解和认识运动。其次,运动和静止还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再次,静止也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静是静动,不是绝对的不动。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又要反对那种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的过程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解题思路】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注意:这里的感性是能动的意思,而不是感性认识的意思),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思想、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能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因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实践高于认识的优点,也是实践最大的优点。
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运用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继承批判了以往哲学关于认识结构学说的研究成果,科学界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②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④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