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风貌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胡亏生著
出 版 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351000版次: 1页数: 392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203283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即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即第九章、第十章,主要是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新面貌。从黄梅戏当前生机蓬勃的风貌出发,把黄梅戏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对戏曲艺术的理论阐发与对剧目的评述结合起来,立足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着眼于对黄梅戏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整体风貌的介绍和评述;用创新的思维和视角评点黄梅戏的创新成果,一切以“戏”来说话,是全书思想内容及形式结构的重要特点。
作者简介
胡亏生,男,1948年11月2日生于安徽桐城县,1967年应征入伍(海军航空兵)。1973年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任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多年来,在《黄梅戏艺术》杂志和有关刊物上,发表过《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特点》,以及《梅开三度研究》、《黄梅戏艺术风貌》、《韩再芬的舞台风貌及徽州女人》、《黄梅戏与皖江区域性文化》等各类论文数十篇。1998年后,致力于黄梅戏艺术的专项研究,关注黄梅戏艺术的
创新和发展,有志于为黄梅戏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尽绵薄之力。
目录
序
绪论
一、戏曲艺术的一般特征
二、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一章黄梅戏的文化定位
一、黄梅戏的地方性
二、黄梅戏的世俗性
三、黄梅戏的抒情性
四、黄梅戏的优越性
第二章黄梅戏的神话剧
一、《天仙配》的成就与艺术地位
二、《龙女》等其他神话剧目的风采
第三章黄梅戏的生活小戏
一、黄梅戏生活小戏的特色
二、《夫妻观灯》等生活小戏的赏析
第四章黄梅戏的传统剧
一、黄梅戏的通俗性和大众化
二、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艺术气质
三、花花世界的放歌和哀鸣——评《菜刀记》
四、黄梅戏与皖江区域性文化
第五章黄梅戏的移植剧
一、黄梅戏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黄梅戏移植剧目的特点
第六章黄梅戏的古典历史名剧
一、黄梅戏的传承性
二、黄梅戏整理上演古典名剧的特点
三、《墙头马上》的整理改编和上演
第七章黄梅戏的改编剧
一、黄梅戏与文学作品的互动性
二、黄梅戏改编文学作品的成就
三、金芝的戏剧创作与艺术成就
第八章黄梅戏的影视剧
一、黄梅戏的现代化和时代性
二、黄梅戏电影一览
三、黄梅戏电视剧拍摄年记
四、黄梅戏的VCD碟片
五、胡连翠与其导演的戏曲电视剧
六、汪静塑造的影视剧形象与《讨饭国舅》
七、电视剧《李师师与宋徽宗》赏析
第九章新时期的黄梅戏
一、黄梅戏的改革创新
二、黄梅戏的新剧目的创作
三、黄梅戏的意境创造
四、黄梅戏的悲情戏的创新
五、新创剧目《半边月》赏析
六、黄新德的艺术道路与风采——黄梅戏的风格流派略论
七、韩再芬的舞台风貌与《徽州女人》
八、黄梅戏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九、开拓创新的五年(1997--2001)——述评《黄梅戏艺术》
第十章黄梅戏在解放后的发展——“梅开三度”的研究
一、“梅开三度”说法的由来
……
第十一章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杂志和资料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黄梅戏的文化定位
与古老的京、昆剧相比,黄梅戏是个年青的地方性剧种。她以抒隋的格调,表现民俗民风民情,抒发人民大众的疾苦和欢乐。黄梅戏好听、好看、好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和欢迎。这里,主要谈谈黄梅戏的文化定位,即黄梅戏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所呈现出的最基本的性质和文化特征,是黄梅戏剧种意识及其性能的集中反映和表现。
一、黄梅戏的地方性
黄梅戏是皖江文化的产物。皖江,上至江西的九江、下至江苏南京,绵延800多里。从历史上看,安庆是皖江上较早建立的重要城市。安徽省从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建省,安庆就是省会。历经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清代八代,后到民国共270多年。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省会才迁到六安金寨。安庆从府地到省会,历来都是南来北往、东去西来人的落脚点,一直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1926年黄梅戏进安庆城演出开始,此后绵延不断。安庆为黄梅戏建立了固定场所、稳定的演出班社,培养和造就职业艺人,丰富了剧目、音乐和表演技艺等,为黄梅戏向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无论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最初源于何处,也无论黄梅戏剧种雏形最初源于何方,经过大量的考证和调研,黄梅戏作为一个独特的剧种,最终形成并成熟于以安庆为中心的周边县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