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仙人、仙梦——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苟波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280000版次: 1页数: 356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520962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从“仙境”、“仙人”和“仙梦”等概念的产生和相关故事的演化入手,去研究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对中国文化中“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同时,作者也试图展现中国“理想主义”传统的特征以及这种传统在中国宗教和文学中的印痕。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从“仙境”、“仙人”和“仙梦”等概念的产生和相关故事的演化入手,去研究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对中国文化中“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同时,作者也试图展现中国“理想主义”传统的特征以及这种传统在中国宗教和文学中的印痕。
作者简介
苟波,1965生,1987年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文学。
目录
国家“985工程”二期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原始乐园”神话
一、“原始乐园”神话
1. 人、神、万物和谐共处的宇宙秩序
2. 富裕、平静而闲适的生活方式
3. 长生不死的信仰
二、“失乐园”的故事
1. 人、神和谐关系的结束
2. 宇宙秩序的失调
3. 自然灾害的威胁
4. 死亡的威胁
三、“失乐园”故事的哲学解读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仙境及访仙故事
一、神话及中国早期小说中的仙境传说及访仙故事
1. 两大“仙境”系统
2. 早期神话中的“仙境”故事
3. 帝王和英雄的追求
二、仙境中的长生药
三、求仙的中介——巫与方士
第三章 道教的“仙境”说及游仙文学
一、道教的三大神仙境界
1. 天上仙界
2. 神山仙岛
3. 洞天福地
二、道教仙境说的特征及意义
1. “仙境”由“远”而“近”
2. 从“帝王成仙”到“人人可仙”
3. 自力成仙
4. 世俗的“仙境”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人神恋情”故事
一、中国神话中的神女故事
1. 高贵的女神形象
2. 夭折的少女与“冥婚”
3. 人神恋情中的“人”
二、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神女降临”故事
1. 女神的主导地位和优越感
2. “神婚”与“冥婚”的交融
3. “人神恋情”故事中的“人”
4. “人神恋情”故事的情节
5. “人神恋情”故事的总结
第五章 道教与“女仙降临”故事
一、“女神”到“女仙”的转化
二、“神女”、“仙女”与“冥婚”
三、女仙的支配地位
四、“女仙降临”故事的基本情节
1. 仙女的降临
2. 道教与仙凡恋情故事
3. 飞升仙界
第六章 道教与“凡男遇仙”故事
一、神话中的“凡男访仙”故事
二、道教观念与“凡男遇仙”故事
1. 道教“仙境说”
2. 仙术、仙药、腕囊
3. “地仙”说
三、“凡男遇仙”小说的特征和情节要素
1. 凡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 世俗化的女仙形象
3. 世俗化的仙界景象
4. 仙凡离别
第七章 道教与“梦幻”故事
一、反映人类理想的“梦幻”神话
二、中国古代“梦幻”小说
三、“梦幻”故事中的理想主义与道教
1. “出世主义”的人生理想
2. “梦幻”小说中的神仙形象
3. “梦幻”与道术: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
4. “梦幻”故事与道教“内修”伦理
第八章 道教与“尘世考验”故事
一、“梦幻”小说与“尘世考验”故事
1. “梦幻”故事与“尘世考验”故事之情节比较
2. “梦幻”故事与“尘世考验”故事之主题比较
二、“梦幻”故事与“尘世考验”故事的象征手法
1. “梦幻”小说的象征性
2. “尘世考验”故事的象征性
三、“尘世考验”故事与道教的理想主义世界
1. 仙、凡两种世界的构造与描写
2. “尘世考验”故事与道教的“神仙救世”理想
3. 神仙——正义的象征
四、天-地-天结构与“尘世考验”小说的主题
书摘插图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原始乐园”神话
二、“失乐园"的故事
据《圣经》记载,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生命树上的智慧之果,受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了伊甸园,结束了不必劳作便可获得果实的快乐时光,从此,人类被迫开始辛勤劳作,苦难也接踵而至:
他(上帝)对女人说,“我要增加你的劳累,使你备受怀孕生育之苦楚,你将依附你丈夫,而他则成为你的主宰。”他对男人说:“由于你听你妻子的话,偷吃了我禁吃的树上的果实,土地也因你而受累,你要在它上面辛苦一辈子才能勉强糊口。地上因你而长出荆棘和蒺藜,除了野菜,你将没有其他食物,一直到你入土之日,你都得用汗水来换取饭食。你原来自泥土,你将回到泥土中去。”
伊甸园的丧失标志着人类苦难时代的到来,这种苦难不仅包括生活苦难,各种自然灾害,同时,人与万物、神灵和谐时代也随之结束,这成为人类生命悲剧意识的开端。
中华民族也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类灾难根源这个哲学命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方案。在散见于各种作品的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许多是描绘人类“原始乐园”的“丧失”这一主题的。归纳起来,中国的“失乐园”神话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 人、神和谐关系的结束
“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日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衰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尚书吕刑》)“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国语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