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谋全集(全四册)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谋略,
作者: 萧枫 等编著
出 版 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 1130000版次: 1页数: 757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1721734包装: 盒装内容简介
《三国志》是史书,也是文学;《三国演义》是小说,也有史事。毛泽东一生不离“三国”,从有记载的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七十年的“三国”。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晋朝史学家陈寿把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补了许多材料。《三国志》,除了裴松之有长篇巨注外,为其作注、旁证、校勘的,到清代已有顾炎武、何焯、章钜等20多家。其中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汇集了诸家校语、评注,可以说是历代注解《三国志》的一次总结。毛泽东读《三国志》留下较多批语的,便是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毛泽东读“三国”的批语大致有以下几类。
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曹操历来被看作篡汉的“奸雄”。特别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曹操造型的奸相脸谱化,把曹操视为“旷世奸雄”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毛泽东则一反传统观点,肯定这一历史人物的才略和功绩。50年代末他谈到历史学家剪伯赞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时说:“曹操结束汉末家族混战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目录
三国智谋全集:第一卷
毛泽东读《三国》(代序)
政治谋略
一审时度势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曹操贵于审时
周瑜善于度势
二顺天应人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崔州平隆中论道
王朗阵前说天数
三就地之势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说孙权鲁肃吐宏略
隆中对三分天下
四依人之利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曹操三下求贤令
刘备三顾茅庐
五取法天地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诸葛亮因势制法
六静以幽、正以治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陆逊从容退江东
曹操献刀巧脱身
玄德三走,寻机举事
刘琦请计避祸
七名正言顺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续“正统”刘备登帝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备安抚荆州
假“禅让”曹丕篡帝位
八反客为主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董卓易主夺政权
袁尚欲夺雀巢之梦
袁绍冀州尽夺韩馥
老黄忠诱敌计
九制鸿去翼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立太子蹇硕设谋诛何进
郭图计除袁尚羽翼
十窒隙蹈瑕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何后蹈瑕除董氏
十一笑里藏刀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陆逊带笑吕蒙刀
十二打草惊蛇
谋略简释
三国典范
曹操许田围猎
曹操三拷吉平
贾充犒军探势
徐庶以马试主
……
安国谋略
进攻谋略
三国智谋全集:第二卷
三国智谋全集:第三卷
书摘插图
三国智谋全集:第一卷
政治谋略
一审时度势
谋略简释
这是一则告诫统治者,凡在实施某种重大举措之前,宜冷静地分析和估量客观形势,审视时机是否有利,应时应势做出适时务决策的方略。
语出清洪仁歼《资政新篇》,文日:“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处理事物的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有些事虽然当时不可行,待到时势有利时再为之,可能会更好些。有的事当时可为,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为,时过境迁之后再为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事之可为与不可为之理,关键在于当时之势对为是否有利。若不识时势,盲目决策,则必然受到客观情势的惩罚。
三国典范
曹操贵于审时
南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加注时引《九州春秋》一句话说:“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的确,能不能审时度势,捕捉时机,敢于决断,善于决断,是区别愚者与智者的关键。三国时的曹操,应该说就是一个“贵于乘时”的智者。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他的出身,可以说既高贵,又卑贱。说他高贵,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曾任东汉司隶校尉和大司农这样的高官,甚至还花重金买了个太尉官职。说他卑贱,是因为曹操的父辈本来姓夏侯,父亲原叫夏侯嵩,后来被宦官、中常侍曹腾收为养子才改姓曹。尽管这曹家有些权势,但作为宦官,还是挺让人瞧不起的,何况曹嵩还是养子,所以颇受名门望族出身的大官僚歧视。别的不说,单说汉朝灵帝时,盛行官职明码标价拍卖,本来“公”这个职銜的价格是一千万钱,就因为曹嵩是宦官的养子,身份不雅,多花了十倍的价钱才买来个“太尉”当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