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流派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董维贤著
出 版 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3-1字数: 241000版次: 1页数: 265印刷时间: 2006/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40197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流派,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流派的多样化,是艺术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无论在哪一门艺术中,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创作基础和社会条件,京剧艺术自不例外。京剧形成之初,沿袭徽班体制侧重“剧本中心”,演员个人居于群体之中。后来开始向“表演为中心”转移,创立以主要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围列的一种新的剧团经营体制——“名角挑班制”。“名角挑班制”成就了一批名角,这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形成演员个人表演艺术流派的重要条件。 本书是作者根据建国后三十年间的资料陆续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4个章节,分别对流派的形成、流派的作用、流派的局限性以及生行、旦行、净行和丑行的知识作了介绍。该书可供广大京剧爱好者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使用。
目录
序
绪论
一、流派的形成
二、流派的作用
三、流派的局限性
第一章 生行
老生
程长庚
余三胜
张二奎
王九龄 卢胜奎 杨月楼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
刘鸿昇
汪笑侬
贾洪林
余叔岩
高庆奎
马连良
言菊朋
周信芳
杨宝森
红生
王鸿寿
李洪春
武生
俞菊笙 黄月山 李春来
杨小楼
尚和玉
俞振庭
盖叫天
郑长泰 郑法祥
小生
曹凤志 曹眉仙 龙德云
徐小香
王楞仙
德琚如
朱素云
程继仙
金仲仁
姜妙香
茹富兰
俞振飞
白云生
叶盛兰
第二章 旦行
青 衣 花 旦
胡喜禄 梅巧玲 时小福 余紫云 陈德霖
王瑶卿
梅兰芳
尚小云
程砚秋
荀慧生
张君秋
李世芳
路三宝 于连泉
毛世来
武旦
朱文英朱桂芳阎岚秋
宋德珠
老旦
龚云甫
谢宝云孙甫亭
第三章 净行
铜锤 架子花脸
何桂山
穆凤山
金秀山
黄润甫
金少山
郝寿臣
侯喜瑞
裘桂仙裘盛戎
武净
钱金福
许德义
范宝亭
第四章 丑行
文丑
刘赶三
罗寿山
萧长华
郭春山
慈瑞泉
张文斌
武丑
刘子云
王长林
张占福
傅小山
叶盛章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生行
老生
余三胜
余二胜是和程长庚同一时期为京剧奠基的创始人。他在程长庚接任“三庆班”主之前,就是“春台班”的首席老生演员了。因他的原籍是湖北罗田,又是从武汉来的一个唱“楚凋”的演员,所以当时观众誉之为“汉派”。到晚年又被称为“余派”。
“楚调”基本唱调是西皮调。因他自幼在“汉剧”班学艺,自然对于西皮调的各种板式,既有基础又有研究。自他进京被原是“徽班”底子的“春台班”邀请参加后,虽然也受程长庚的影响把“楚调”的西皮和徽调的二黄合一炉而冶之,创造了“皮黄”新声;然而他还是以唱西皮调为特长。他当时擅演的名剧,如《战樊城》、《定军山》、《当锏卖马》、《捉放曹》、《四郎探母》,都唱的是西皮调。
可是他对于二黄调,也有所创造和革新。当时他在《碰碑》里唱的大段二黄反调,而被观众称为“顿挫抑扬”、“缠绵悱恻”、“前古未有”的“绝响”。此外《琼林宴》的二黄(又称“四平调”或“平板”),也是余的拿手。他的后学谭鑫培在唱腔中,有大部分是继承他的创造。
余三胜的嗓音特别好,既宽亮能响堂,又很挂味。而且他还富于创造,善用花腔。从唱工来说,他比程长庚的直腔直调,圆润流利。
因他有文化,喜看演义、小说,对于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有所体会,所以在他晚年登台的时候,有临事镇定、随机应变的特点。如一次贴演《四郎探母》,余三胜饰杨延辉,青衣胡喜禄饰铁镜公主。胡因故迟到误场,余三胜出场后只得把戏放慢,临时将西皮慢板“我好比……”引伸到几十句之多,直等到胡喜禄扮好戏可以出场了,他才转到“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那段二六上去。台下不但不觉得余三胜这大段唱冗长、厌烦,反而感到余三胜又有新的创造。
余三胜被称为“三鼎甲”之一“余派”,能为后辈作为继承的源流,而且也具有推动京剧发展作用,他的唱、念、做表演艺术是有其精湛创造和特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