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老实(最新版)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个人修养,为人处世,
作者: 马维利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273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435511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部改变中国人观念的奇书
现实残酷,我们又怎么能单纯地处世呢?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要教你如何狡猾,如何世故,而是站在实用的角度,一个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伤害,那么,他就不能太老实。
内容简介
做事走极端固执,不知变通爱面子不善交际没人缘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羞于争利缺乏防范之心太单纯
《做人不要太老实》剖析老实人的缺点,以缺点为鉴,再充分举例,以生动的故事,精辟的分析,逐步深入,以点到面,娓娓道来,不愧是一本参透人生奥秘,破解世事规则的精品之作。
目录
第一章方圆有道,刚柔相济
老实人容易走极端
要圆通而不圆滑
方与圆,刚与柔
自我协调和平衡
不能太痴迷
不能太得意
第二章灵活变通,弹性做人
老实人太固执
做人要有弹性
路不通时就变道
别吊死在一棵树上
避免直线思考
脑袋要会转弯
办事要多用脑子
要善于算计
脸色因情势而变
根据形势调整对策
第三章放下面子不吃亏
老实人爱面子却活受罪
放下脸面做人
屈伸有分寸
以屈求全
放下身段好做事
低头做人不吃亏
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忍小以谋大
先退而后进
不妨采取曲线进攻
吃小亏,赚大便宜
放长线,钓大鱼
第四章学会与人交际
老实人直来直去得罪人
要给他人留面子
给人面子的两大原则
让别人有优越感
切忌张扬他人的错误
批评人要有技巧
旁敲侧击
巧妙地拒绝
给对方一个退路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要附和而不要争论
学会“套近乎”
投其所好
做一个很好的听众
制造交际优势
以理服人
不让误会缠身
轻松走出尴尬
第五章搭建关系网络
老实人不会搞关系门路少
靠关系获得成功
有朋友,好走路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对待朋友要有诚意
寻找理想的合伙人
培养和扩大自己的盟友
与强者结盟彰显自身
多和名人拉上关系
攀龙附凤抬身价
“名人效应”屡试不爽
背靠贵人也要技巧
久在花丛中,自然也芳香
第六章会说话,好办事
有口才更能成功
嘴齿伶俐巧自荐
学会自我推销
口才代表能力
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三寸之舌的威力
能言可以避祸
善辩可以求生
用口才塑造形象
以良言凝聚力量
幽默诙谐的魅力
训练一张莲花嘴
第七章正当利益要争取
老实人太本分
追求属于自己的利益
善意的谎言可以接受
长远利益最重要
消除猜忌之心
控制愤怒情绪
心胸不能太狭窄
第八章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做“滥好人”
应付人的学问
留心背后的威胁
防止流言的伤害
多点防人之心
藏好自己的弱穴
利用人们的饥饿感
第九章有头脑,也要有心机
适当运用心机
培养高度的嗅觉
细微之处要留意
心中要有主见
软中带硬的艺术
不做软弱可欺之人
先攻弱小,再取强者
先给威严,再给笑脸
胡萝卜与大棒并用
规则服从利益
师出有名好行事
切忌争强好胜
做事要顾及后果
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
书摘插图
第一章方圆有道,刚柔相济
老实人容易走极端
老实人过分坚持原则,容易走极端,把原则抬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结果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原则的内涵。启蒙老实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他们从以原则为纲转向以结果为本,在办事过程善于利用人情的弹性空间。
那些老实人,尤其是性格比较耿介的,往往给人以一种不近情理的感觉。他们冷面无情又一片公心,他们顽固不化又能以身作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我们的确需要一部分这样的人坚守住某些信念的堡垒,但是同样出于这一角度,我们更希望他们能以灵活和务实的态度把这些原则变成使众人受益的现实。
显而易见,老实人这种不通晓人情,片面坚持原则的做法有一定不良后果。从社会来讲,它事实上阻碍了创新和尝试,因为任何新生事物总是以异于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不能学会宽容和权变,就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妨碍进步的力量。从个人角度来讲,片面坚持原则使自己应该做成的事没有做成,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自己从事的某项事业也可能因人际关系僵化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空有大志而无从实现。
因此,极端走不得,害人害己。不走极端,则要求的是能通晓人情。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就知道这种道理,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人情的人,并且使韩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债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说:“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念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的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在你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意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做得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了愧疚之意,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自己受人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
通晓了世味人情,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能方圆有道。有方有圆,才能左右逢源。
卡内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9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活等软科学本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做人要能方能圆。
“方”,就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就是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而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这样才能无往不利。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成绩一流的学生,进入社会却成一厂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学握了处世的原则。
事实上,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智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这种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洒论英雄”的事情。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为防曹操,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煮酒论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但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
总之,我们要避免老实人的毛病,就需要运用“方圆”之理。方圆之道用的好,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要圆通而不圆滑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世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比如,郑人买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场买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脚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场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码。卖鞋的告诉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信自己的脚。还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等,就是指这种做人拘泥于已有的条条框框,刻板,僵化,不知变通。做人,要学会圆通,但不能圆滑。
圆通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持经达权。它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得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圆滑这两个字,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圆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滑头滑脑。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离经而叛道,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圆滑是一种“泛性”。它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既可以表现在“政治行为”之中,也可以表现在“工作行为”之中,还可以表现在待人接物的细小事务之中;有成熟意义上的圆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圆滑,如为了占小便宜之类的圆滑。
圆滑的人在回答问题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比如:“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圆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红茶”,而是这样回答:“随便”或“哪样都可以”。林语堂先生把这种表现称之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个比方:假设一个九月的清晨,秋风倒有一些劲峭的样儿,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诧怪的怒容,至于那老年人则仅仅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过,谁也不能说二者之间谁是对的。
在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看法上,圆滑的人常以,“很难说”或“不一定”之类的话来搪塞。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或难办的事时,圆滑的人更是一般不会轻易表态。往往只在有了“定论”之后才发表他的“智者的高见”,事后诸葛亮的“妙语”比谁说得都好听。
圆滑的人一般都是“随风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就转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对他们来说是惟一判别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谁下台了又开始说谁的不好。
圆滑的人,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充满了“溢美”之辞,然而只要你细细地观察,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当面净说好话,可一转脸就变成骂娘的话了。这类人,怀揣一种肮脏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让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里钻。甚至“坑”了人家还要让他人说一句感激的话。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连带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圆滑者可鄙,提倡做一个圆通而不圆滑之人。
方与圆,刚与柔
方与圆、刚与柔,这两者的含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圆为和谐、变通、灵活性,体现了柔韧、柔弱的一面,方则为个性、稳定、原则性,体现了刚直、刚强的一面。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处世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韧的品性战胜强大。天下之物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雪压竹头低,地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飓风狂暴地侵袭小草,小草只摇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绿色。
人也如此。年轻时,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深奥的哲理不必用语言交流,但却可以体悟。两位哲人心领神会,张嘴而不说话的哲理:牙齿掉了,舌头还在。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硬的东西因其刚强而死亡,软的东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刚硬的牙齿不在了,而柔弱舌头仍旧灵活自如。刚往往只是外表的强大,柔则常常是内在的优势。因此柔能克刚便成了一条辩证的法则。
刚直容易折断。曾有人这样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贤哲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这叫做和而不同。若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独立不拘,也还不是能济世的人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但是,只有柔又会怎样呢?倘若世界上只有柔,那就会成为可悲的柔弱,它就可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里浸泡了许久的藤条一样。
刚与柔如鸟的两只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刚就容易方,只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最好是方圆并用,刚柔并济,这才是全面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刚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圆,能强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强,能进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进,注定失败。
刚柔相济,大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可以用来处世持身。聪明的拳击手常常以此取胜。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长盛不衰。曾国藩对此领略颇深,他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但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不要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得强矫。争名逐利,就得谦退。所以他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身而归,全身而终。
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方圆无碍了。方圆无碍,按现在的说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战略,最高级的政策,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
南越王赵佗,原本是秦朝派到广东、广西管理南方的地方官,秦朝灭亡之后,他自立为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不愿再动刀兵,对他实行了安抚政策,仍任命他管理南方,并给以赏赐。这种怀柔政策使得汉朝的南疆和偏远的地区得以安宁。可是吕后当政时,却将南方视为蛮夷,并制定一些民族歧视和压制政策,最终激起了赵佗等人的反抗。
汉文帝即位以后,重新恢复了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安抚政策,除了给赵佗许多的赏赐以外,还给他的亲属加封官职。这一切使赵佗深受感动,自动废除了王号,并上书请罚,发誓永远向汉朝称臣。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光有软的或硬的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则是软中有硬。我们可以把领导者的发威视为“硬话”,而把领导者的“施恩”视为“软话”。软硬齐施,双管齐下,因人因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领导者用“硬话”发威以后,给下属以一段时间检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失,然后领导者可以有计划地逐步做收服人心的工作。可以把自己认为有影响的下属先找来,进行深入地长谈,用词也不妨恳切些,态度要真诚自然,让他感觉到你确实是器重他。这就可以在一种“软”性气氛中真正感动下属。
领导者只需通过这些中间人的传播作用稳定大局,而不需直接出面。由有影响的下属把领导者的意思传达给其他下属,每个下属都会反应过来:“原来上司也不是冷酷无情的。”他们也许会想到,只要好好干,上司还是会欣赏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就一定还会有。
可见,领导者的“硬话”发威是强硬的一手,镇住了局面,再通过“软话”把意图缓缓地传递下来,浸润到各个下属的心中。
善于发威的领导者应该深知,“威”虽然是对众人而发,但对个别人而言,应该有不同的做法。“软”和“硬”是相对而言的,不可干篇一律。
这里要注意“过犹不及”,有的人用高压的办法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好胜心特别强的下属对此极为敏感,这时就需要“软”话那一套。他们一旦体会到领导的恩惠,就会以“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来回报你。这种情况也是在发威,只不过这里是施威于无形之中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