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留踪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孙培镜著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7-1字数:版次: 1页数: 36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716573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前半部分是孙培镜先生多年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汇编,对编辑学的概念、理论以及编辑人才培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半部分为孙培镜先生的一些诗文代表作。
收录了作者的一部分诗作,孙老的诗可以说是工作和生活感悟的一种结晶,非关风月,不涉爱情,但却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友情,读其诗,想见其诚朴的人品。这本书是孙老20多年来工作和诗作的结集,自然还不能说是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但是他为编辑和校对人员打开了一扇门,使人们知道编校工作应该怎么做。要想再登堂奥,就看各人的努力了。
作者简介
孙培镜,1923年2月生,安徽省砀山县人。中共党员,编审。1952年起先后在华东青年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从事编辑、校对工作和编校教育、科研工作,曾任中国版协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顾问等职。在《中国出版》、《出版与发行》、《编辑学刊》和《出版科学》等权威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编辑校对方面的学术论文,是我国现代图书编辑学的拓荒者之一。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国首届“出版工作者老有所为‘伯乐奖’”;截至2002年底,蝉联四次全国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
目录
试析“编辑特有的写作”
编海探礁——普及历史文物知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图书编辑学的几个概念和理论问题
编辑工作中的一个“悖论”
关于图书编辑系统的思考
编辑人员在职教育三题
建立图书编辑学刍议
杂家、杂家型编辑和编辑杂学修养
我国汉文字校对传统初探
泛论校对弥补编辑之不足
校对主体、校对功能和校对者的责任
死校活校源流得失考
校对的识、法、戒
编辑代替不了校对
出版管理机制的“七字准则”——以校对管理为例
校对是一门大学问
校对体制改革散论
“编校合一”曲与直
校对增值——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校对如校仇灭错如扫尘——从先辈论校雠中采炼传统精华
校对审美问题初探
据异同以定是非:校对挑错的一个基本套路
从先辈论校雠中看超越
从“校对猎异”谈起——也论“校异同”与“校是非”
试论现代校对的五大功能
校对监检——现代校对一个发育中的功能
“双校”论百句韵言
关于现代校对“三性”的思考
现代校对人员角色定位之我见
从刘向校雠学中继承什么?
“编校合一”还是“编校合作”?
再论“双校”
试论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若干板块
“耐心静心适心”三境界——汉文字校雠的一个好传统
三论“双校”
磁盘原稿校对的两个“结合”——“双校结合”与“人一机结合”
汉文字校雠的源流与传承
校对学板块歌
“双校论”小结韵言
心迹——愧大奖
附:阙道隆和诗
周振甫和诗
申非和诗
……
我教书编书的一生
书摘插图
试析“编辑特有的写作”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编辑工作就是剪刀浆糊,勾勾划划,无甚高深。”编辑队伍里也有人认为:“什么‘为人作嫁’,‘甘当无名英雄’,那才是傻瓜哩。编辑要搞出自己的作品,让社会承认,那才是明智的实力政策。”在这种舆论面前,少数对本职工作马虎敷衍,冷热无常,却热衷于利用编辑岗位之便,极力经营个人作品的编辑,更加振振有词,以为得计;而另一些长期埋头编辑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卓有成效,但无力分心从事个人的写作和翻译活动的编辑,则感到委屈和不平。社会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往往对前一种编辑炎炎而厚,对后一种编辑凉凉而薄。影响所及,一些刚走上编辑工作岗位的青年,就迫不及待地去经营自己的作品,而忽视对编辑基本功的掌握;一些不算年轻的编辑,长期所职在此而所骛在彼,一直不能确立专业思想;在评定编辑职称中,有人过分强调个人的作品,把个人作品的多寡,作为评定编辑业务职称的重要的甚至必备的条件,而对编辑的文字加工、审稿报告等,则认为一律算不上写作,比不上个人作品。在酝酿建立编辑工作责任制时,也有人单纯着眼于挣得从事经营个人作品的时间,而不是着眼于精益求精地、超额地完成编辑计划。这样,就势必影响整个编辑队伍的稳定和提高,使本来就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编辑力量,有越来越不适应的潜在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