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向远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290000版次: 1页数: 263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7723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
我们想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
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干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向远教授的本科生基础课讲义的精炼稿,以“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概念,对以往的本科生基础课的内容与体系作了大幅度的改造与更新。
“宏观比较文学”是对各民族文学、各区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区域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概括性、理论性、前沿性的课程,其基本宗旨是引领、帮助本科生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已经修过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含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课程知识加以整合和提升。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和步骤:第一,在平行比较中提炼、概括有代表性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第二,在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与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方式、途径与特征;第三,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全书一改普通教科书的面目,以富有个性、逻辑张力与学术浓度的、要言不烦的讲演风格写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王向远,1962年生,山东人,文学博士。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北京市社科研究基金项目5项,主持、主编国家重点图书(丛书)出版项目2项,发表文章110余篇,出版论著17种(含合著4种),文学译作4部,主编丛书4套50余册,编著若干部。学术上的反响文章大多收于《初航集:王向远学术自述与反响》(重庆出版社,2005)一书,主要学术著作收于《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曾获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宝钢教育奖”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一等奖、第六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等;有关论著曾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与2002年度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一等奖,入选国家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阐释
二、比较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
第二讲 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一、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的区分
二、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内容及三个层次
第二章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特性
第三讲 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一、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二、现世主义态度
三、非个性主义倾向
第四讲 中国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诗歌独具意象之美
二、小说追求史传之真
三、戏剧保有讲唱之趣
第三章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性(上)
第五讲 印度文学的特性
一、文艺内容泛神化
二、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三、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第六讲 犹太一希伯来文学的特性
一、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
二、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抽象
三、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第七讲 阿拉伯文学的特性
一、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与吸纳性
二、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与极端性
三、作品的“沙质结构”:颗粒化、松散化
第八讲 伊朗(波斯)文学的特性
一、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
二、二元对立:祆教精神的渗透
二、四方交汇:文学的“介在性”特征
第九讲 日本文学的特性
一、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二、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三、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第四章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征(下)
第十讲英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一讲法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二讲德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三讲俄国文学的特性
第十四讲美国文学的特性
第五章从宏观比较文学看文学的区域性与世界性
第十五讲亚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六讲欧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七讲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八讲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
第十九讲从东西方文学的到世界文学
附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
了解了比较文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之后,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还需要对我们中国的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以便从纵向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没有受到西方直接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比较文学也开始萌生。从起源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并非直接来自西方,而是在中外文化冲撞与交流的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基于中外文学对话与中国文学革新的内在需求而发生的。比较文学当初在法国及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是一种纯学术现象,一种“学院现象”。而20世纪初比较文学在中国就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以形成。中国比较文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人文现象,它与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一种视野,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封闭状态的终结,意味着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地
融人世界文学中,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尝试与外国文学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经历了20世纪头20年的发轫期之后,从20年代到40年代的近30年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胡适、郑振铎的言论为代表,比较意识进一步提高,世界文学观念更为强化;以实证研究为主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在中外文学关系特别是中印文学关系领域开始起步,从而由“比较文学评论”上升为“比较文学研究”;在中西文学研究领域的平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西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也有所收获;随着翻译文学的繁荣,翻译文学的理论论争与学术探讨成为此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中较为活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