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中国话语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张法 著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42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3030956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上中下三篇,选取了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比较美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力图凸显一种汉语美学的精神。自美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美学学人除了介绍西方美学和其他文化(比如苏俄、印度、日本等)的美学以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以什么方式写具有普适性的美学原理;第二,以什么境界写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美学史;第三,以一种什么样的框架去写具有世界胸怀的比较美学。这三方面的探索,可以说,较能够代表汉语美学的特点。
作者简介
张法,男,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第四届霍英东基金奖获得者(1994),长江学者(2005)。主要著作有:《美学导论》《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文艺与中国现代性》《佛教艺术》《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跨文化的学与思》等。
目录
上篇 关学原理话语
从美到美学的学科进路
1.从美到美学
2.美学:西方与非西方的不同表述方式
3.美学:从西方到中国
4.美学在中国现代的演化
审美现象描述
1.美,从何谈起
2.美,基于心理距离
3.美,呈为直觉形象
4.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
5.美,表现为主客同构
6.美,通向意义的深度
审美类型体系
1.审美类型的基本理论
2.美:优美、壮美、典雅
3.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恐怖
4.喜:怪、丑、滑稽
5.审美分类的意义
形式美
1.形式美的根据:人与对象的同一性
2.形式美规律:基本元素
3.形式美规律:结构原理
4.形式美的内蕴:原型与象征
中篇 中国美学话语
中国美学史话语
1.中国美学史的缘起
2.研究的困难与学科的进展
3.中国美学史的更新动力
4.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5.中国美学的话语类型与体系性特征
中国美学:表述方式与意境理论
1.中国型审美对象的结构方式
2.中国美学的两种理论把握方式
3.“境”的发现在中国美学中的意义
4.意境理论的三大要点
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式的埋论体系之一
1.《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
2.本体论
3.文体论
4.文理论
……
下篇比较美学话语
书摘插图
审判现象描述
1.美,从何谈起
从柏拉图始,西方美学把给出一个有关美的本质的定义看成是解释审美现象追求的前提。但什么是正确的美的定义,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难以解决。西方美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磨难后,悟出了用追求美的本质方式去获得解释审美现象,去展开审美之学是错误的。美的本质的问题属于分析美学认为的形而上学问题。如果哭的本质存在而又可以定义出来,那么,其定义必然是可以而且终将被证伪的;如果美的本质存在而又不可言说,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另外一种寻秀的方式,像老子对于“道”,孔子对于“仁”,禅宗对于“佛境”,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明知其不可说而用了一种智慧的方式去说。然而,去“说”不可说,说与所说之物的不相等性,使其“说”必然呈现出一种思辨、智慧、玄学形式。因此,对其“说”,听者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说者从不强求人人皆信。因此,在信奉最高之道不言说的中国古代,两千年来,智者哲人的一句常言就是:“此难与俗人道也。”
然而,美作为现代之“学”,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说出来大家都能懂。
既然不能从美的本质谈,美从何谈起?
从审美现象谈起,从人面对一朵花、一棵松、一幅画、一首诗谈起。也许人们要说,在没有获得美的本质之前,你怎么可以断定这花、松、画、诗是美呢?你怎么能够担保你认为的它们为美和解说它们所以美时没有个人、阶级、时代、民族、文化的偏见和局限而是错的呢?
从理论上说,既然美的本质是永恒的,适合于一切时空,那么,它也应该适合于我所处的时空的美,如果它不适合我的时空的美,那么,它就不是美的本质,是我证伪了美的本质。人不可能永恒,只能是具体的人,只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而美的本质作为一个抽象,则来源于对所有具体的美的沉思。因此,每一具体的有限美中都包含了美的永恒性和无限性。从现实上看,人面对花、松、画、诗……这些具体的美,之所以要追问美的本质,并不是为了美的本质本身,而是想通过得到美的本质来更深刻地理解具体的美。既然理论史已经表明不可能得到美的本质,我们为什么不重新回到我面对美这一现象本身,通过这一现象重新思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