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辩证诊治学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孙曾祺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1字数:版次: 1页数: 811印刷时间: 2006/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310681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辨证论治有着丰富的内容,贯穿在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是目前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术上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临床上要做到正确运用辨证论治,必须认真学习中医理论,逐步掌握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并验证于临床,逐步登堂入室,在错综复杂、纷乱变化的证候面前,做到执简驭繁,索因求本,灵活施治,提高疗效。
为了适应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同道,较系统地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需要,笔者把多年教学的体会,结合临床实践的经验,整理成册,作为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入门阶梯。全书共四篇,第一篇介绍辨证论治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第三、四篇介绍常见症状和疾病的辨证论治。另有两篇附篇,介绍辨证论治常用中药和方剂。每篇均列有专题讲座,举一反三,以便对各篇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本书特点是阐述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传统,发挥新意;荟萃精华,广深兼顾;突出重点,内容实用;深入浅出,通俗晓畅。本书适用于广大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考,对于临床中医师,亦可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目录
第一篇辨证论治基础知识
第一章中医学基本特点
第一节运用古代哲学
第二节强调整体观念
第三节立论于脏象学说
第四节注重人体正气
第五节突出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一节阴阳
第二节五行
第三章脏腑
第一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
第二节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第三节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六淫致病
第二节疫疠
第三节情志致病
第四节饮食劳逸
第五节痰饮、瘀血
第六节外伤和虫兽伤
第六章诊法
第一节问诊
第二节望诊
第三节闻诊
第四节切诊
第七章治则和治法
第一节治疗原则
第二节基本治法
专题讲座
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和体会
从“元气”与“场”探索新医学理论
气功原理探索与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
五脏生理功能举要
试论“脏腑气化相通”
关于中医“肾”的现代研究
关于经络的现代研究
病机十九条
“机”字浅释
舌诊的临床应用
脉诊的临床应用
扶正培本法则与免疫的关系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
回阳救逆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二篇辨证论治基本规律
第一章概说
第一节辨证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辨证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辨证的关键
第四节辨证的内容
第五节论治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表里
第二节寒热
第三节虚实
第四节阴阳
第五节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病因辨证论治
第一节六淫病证
第二节情志所致病证
第三节痰饮的病证
第四章脏腑辨证论治
第一节心(附:小肠)
第二节肺(附:大肠)
第三节脾(附:胃)
第四节肝(附:胆)
第五节肾(附:膀胱)
第六节脏腑兼病
第五章气、血、津液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气分病
第二节血分病
第三节津液病
第六章六经辨证论治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太阳病
第三节阳明病
第四节少阳病
第五节太阴病
第六节少阴病
第七节厥阴病
第七章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第一节卫分证治
第二节气分证治
第三节营分证治
第四节血分证治
第八章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辨证的步骤与方法
第二节论治的方法与步骤
专题讲座
结合中医招考试题谈辨证
脏腑辨证浅说
试谈气血津液辨证论治
第三篇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
第一章发热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表证
第二节表里证
第三节里证
第二章咳嗽、哮喘、痰饮、胸胁痛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咳嗽
第二节哮喘
第三节痰饮
第四节胸胁痛
第三章恶心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恶心、呕吐
第二节呃逆
第三节噎膈、反胃
第四节胃脘痛
第四章腹泻、便秘、腹痛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腹泻
第二节便秘
第三节腹痛
第五章黄疸、臌胀、积聚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黄疸
第二节臌胀
第三节积聚
第六章心悸、胸痹心痛、眩晕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心痛
第三节眩晕
[附]耳源性眩晕
第七章中风的辨证论治
第八章耳呜、耳聋、失眠健忘、郁证、头痛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耳鸣、耳聋
第二节失眠、健忘
第三节郁证
第四节头痛
第九章癫、狂、痫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癫、狂
第二节痫证
第十章腰痛、水肿、淋浊、癃闭、遗尿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腰痛
第二节水肿
第三节淋浊
第四节癃闭
第五节遗尿
第十一章遗精、阳痿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遗精
第二节阳痿
第十二章血证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血证总论
第二节鼻衄
第三节齿衄
第四节吐血
第五节咳血
第六节便血
第七节尿血
第十三章消渴、瘿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消渴
第二节瘿病
第十四章痹症、痿症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痹症
第二节痿症
第十五章痉症、厥症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痉症
第二节厥症
第十六章肠痈、疝气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肠痈
第二节疝气
第十七章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月经不调
第二节崩漏
第三节带下
专题讲座
发热的辨证论治
眩晕(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对中风(脑血管意外)的认识和治疗
瘀胀症的辨证论治
第四篇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章感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急性扁桃体炎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节肠伤寒
第七节细菌性痢疾
第八节布氏杆菌病
第九节白喉
第十节疟疾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气管炎
第二节支气管哮喘
第三节肺炎
第四节肺脓肿
第五节肺结核
第六节胸膜炎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急性胃肠炎
第二节慢性胃炎
第三节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
第四节食管癌
第五节胃癌
第六节肠结核
第七节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第八节肠梗阻
第九节急性胰腺炎
第十节结核性腹膜炎
第十一节胆囊炎与胆结石病
第十二节传染性肝炎
第十三节肝硬化
第十四节肝癌
第十五节阑尾炎
第四章循环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风湿性心脏病
第二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肺原性心脏病
第四节高血压病
第五节克山病
第六节休克
第五章神经精神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脑血管意外
第二节神经官能症
第三节精神分裂症
第四节癫痫
第六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泌尿道感染
第四节肾结核
第五节泌尿系结石
第六节前列腺炎
第七节附睾炎、睾丸炎
第八节附睾结核
第九节性功能减退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糖尿病
第二节尿崩症
第三节碘缺乏病
第四节甲状腺囊性腺瘤
第五节甲状腺机能亢进
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二节紫癜
第三节白血病
第九章骨与关节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风湿性关节炎
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三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第四节大骨节病
第十章其他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
第二节破伤风
第三节虫病证治
专题讲座
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治疗
中医对支气管炎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和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认识和治疗
生脉散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研究述评
风湿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对肝病的认识和治疗
[附篇一]辨证论治常用中药
第一章概说
第一节中药的采集和贮存
第二节中药的炮制
第三节中药的性能
第四节中药的用法
第二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三章祛风湿药
第四章祛湿药
第一节渗湿利水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第三节清热利湿药
第四节化湿燥湿药
第五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解毒药
第二节清热泻火药
第三节清热凉血药
第四节清热燥湿药
第五节清热明目药
第六节清虚热药
第六章消导药
第七章催吐药
第八章泻下药
第一节攻下药
第二节润下药
第三节逐水药
第九章祛痰止咳药
第一节清化热痰药
第二节温化寒痰药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第十章温里药
第十一章理气药
第十二章理血药
第一节活血药
第二节止血药
第十三章补益药
第一节补气药
第二节补阳药
第三节补血药
第四节补阴药
第十四章固涩药
第一节止汗药
第二节止泻药
第三节固精、止带、缩尿药
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
第十六章安神药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养血安神药
第十七章开窍药
第十八章驱虫药
第十九章外用药
专题讲座
解表、祛寒、泻下、补益药的药理
试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常见症状用药简介
十大利水法
两药常用配伍
脏腑用药
系统用药
西北特药苦豆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附篇二]辨证论治常用方剂
第一章概说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第二节方剂的加减变化
第三节方剂的分类
第四节方剂的剂型
第二章解表剂
第三章祛风剂
第四章祛湿剂
第五章清热剂
第六章和解剂
第七章消导剂
第八章催吐剂
第九章泻下剂
第十章化痰止咳剂
第十一章温里剂
第十二章理气剂
第十一章理血剂
第十四章补益剂
第十五章固涩剂
第十六章息风剂
第十七章安神剂
第十八章开窍剂
第十九章驱虫剂
第二十章外用剂
专题讲座
桂枝汤证治及其加减应用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桂凤活络汤的临床应用
升降定痛汤的临床应用
书摘插图
第一篇辨证论治基础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基本特点
中医学关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与西医学相比较,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第一节 运用古代哲学
元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无数次的观察,进行抽象而得出来的一种哲学概念。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统天下归于元气。气有阴阳,分为天地,化为五行,产生万物。气的离合聚散和运动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气产生的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五行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如果说阴阳是古人对事物性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五行则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联系的认识范畴。元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形成我国古代哲学三大重要理论支柱,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系。
中医学来源于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当中医学由实践经验逐步形成系统理论的时候,也正是我国古典哲学盛行的春秋战国时代,因此,古代哲学思想,很自然地反映到医学领域中来。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古代哲学浸润着数千年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中医各个学术流派以及各种中医书籍之中,它长期以来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既含有对一般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又具有实质性的医学内容,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
元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被应用、演变到医学方面来,由于它在生理上是以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变化为基础,在病理上是以临床的病理现象为根据的,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不断的总结经验,并与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密切的联系起来,所以它有可能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中医学各个方面,使中医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