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学术发展 重建·创新·贡献(东方学术文库)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作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730000版次: 1页数: 562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8240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们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维护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离开广大人民群众谈稳定没有稳定可谈。如果我们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合法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权利,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并普遍受益,人民群众就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但如果我们不代表、不维护甚至侵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合法权益,就会把人民群众推向社会稳定的对立面,变积极因素为消极因素。我国目前社会矛盾突出的是利益性矛盾,而矛盾的发生也是由于某些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而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矛盾增多,甚至演化成各类群体性事件。
目录
前言
优秀论文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观的历史流变
我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构建及其启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人权”入宪的历史回顾及意义评估
30年来统一战线新发展
政治信任研究兴起的学理基础与社会背景
代表性问题与人大代表制度改革
试论服务型政府视野下的行政领导与新闻媒体
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重构
论信赖保护原则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农民工制度性保障的实践逻辑——以地方政府为例
我国法制建设应严格区分制约和监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节能法律制度研究
论股权质押制度——以有限公司股权质权为中心
论国际商事仲裁中适用司法解释的悖论性现象
规则确定性视角下的小农地权稳定性——关于1867—2008年间栗村的地权纠纷史的素描
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高出生率原因新论——以山东省东村为中心(1949—1973)
“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私营企业中的技术工人群体——一种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变
解析我国粮食政策变迁的观念逻辑:政治经济学的视野
独立与传统:“80后”性别角色的双重标准
中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构
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
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增进群众财产性收入
公益广告的困境与出路
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上海文化的国际化建设
上海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养老对策研究
论中西方慈善传统的差异性
入选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关联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新陈代谢
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回顾、反思与前瞻——以村民自治为分析视角
马克思主义权力文明思想探析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化脉络
公平观在当代中国的演进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规则:正式程序
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的基本策略
当前民主建设的重要命题:两种决策机制的机理和错位分析
障碍大部门体制的部门利益
激励与行为:地方机会主义及其制度分析——兼论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动力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测评体系及其研究思考
公务员招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反思
试论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可塑性
邓小平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完善我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
……
书摘插图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观的历史流变
[内容提要]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鉴于建立秩序的视角、目标不同,秩序观也不尽相同。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有两种不同的秩序观。目前已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观。
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作为人类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任何社会都是在一定的秩序轨道上运行着的,只不过是秩序轨道的差异而已。同时,各种社会形态的变迁与更替,归根结底也是人们对社会秩序所作的一种自觉的或强制的调整与创新。因而,建立、维护和巩固为特定社会制度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历来是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统治者所积极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不同社会和时代的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建立秩序,只在于建立什么样的秩序。
鉴于建立秩序的视角、目标不同,秩序观也不尽相同。纵观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就具有两种不同的秩序观:一是以牺牲公民权利为代价的,追求超稳定的秩序观;二是以人为本的,追求社会和谐的,科学稳定秩序观。
一、追求超稳定秩序观的历史局限和极端片面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导致了国家至上和阶级斗争为纲;又由于对阶级斗争不正确的估计,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此基础上而追求的必定是超稳定的秩序观。这种超稳定秩序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