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传统音乐概论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理论/欣赏,
作者: 杨永兵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350000版次: 1页数: 303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72246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者作为运城学院音乐系的一名教师,一直从事传统音乐的教学与演奏工作。2002年他就读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思想活跃、勤奋好学,在系统地学习山西民间音乐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不断自觉地着力增强自己解读、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在校期间,他还对晋南地域的佛教、道教音乐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整理,并以此发表了多篇论文,多次参加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晋南丧葬锣鼓音乐研究》顺利获得通过。毕业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仍然能够挤出时间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对晋南的锣鼓杂戏、僧道乐班、河东道情(永济道情)作了调查和一定的研究。数年的学习与积累使他对晋南传统音乐有了较深的认识,其勤奋、努力收集到的资料,使得这部《概论》的内容丰富详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一个地方的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这样一种集中系统的整理,可以使人们对一个相对集中地域的传统音乐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用这些资料作为音乐学、民俗学和文化学研究的基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最后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两句勉励永兵,希望永兵在晋南乃至山西传统音乐的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在山西能有更多的对一个地域传统音乐记述和研究的专著问世。
作者简介
杨永兵,男,生于1975年,山褥运城人,山西雀运城学院音乐系讲师,音乐学教研室主任。200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民族音乐理论方向,获文学硕士。师从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韩军研究员,主修民族民间音乐。先后发表《大学生欣赏音乐刍议》、《谈笛子的几个演奏技巧》、《笛史述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谈音乐论文写作中的资料收集》、《临猗仁寿寺“阿弥陀佛圣诞”佛事仪轨实录》、《山西南部地区佛教音乐调查告》、《英特网上佛教音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晋南民间僧道乐班现象考察》、《晋南丧葬锣鼓考述》、《晋南仁寿寺“三时系念”佛事实录》、《晋南民间“三昼夜佛事”仪式初探》等文章,并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擘术交流会议。
目录
绪论
一、晋南传统音乐分类
二、晋南传统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晋南传统音乐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晋南民间歌曲与歌舞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的界定
二、晋南民歌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晋南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晋南号子
二、晋南小调
第二章 晋南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说唱音乐界定
二、说唱音乐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道情类
二、牌子曲类
三、鼓书类
四、弦书类
五、琴书类
六、晋南说唱音乐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晋南戏曲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戏曲音乐界定
二、戏曲音乐的历史沿革
三、戏曲音乐的分类
四、山西地方戏曲分类
第二节 晋南地方戏曲
一、蒲洲梆子
二、晋南眉户
三、晋南小剧种
四、晋南戏曲音乐发展现状
第四章 晋南民间器乐与乐种
第一节 概述
一、器乐与乐种界定
二、晋南器乐的历史沿革
三、晋南民间器乐与其它民间音乐的关系一
第二节 晋南乐种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鼓吹乐类乐种
二、吹打乐类乐种
三、锣鼓乐类乐种
第五章 晋南宗教音乐
主要参考书目
谱例目录
书摘插图
第二章 晋南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说唱音乐界定
说唱艺术,又称曲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文体上韵散间用,叙事与代言相结合;表演上讲述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音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性旋律,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为密切、最为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以说、唱为主要手段来状物、倾述感情、表达故事和刻画人物。
说唱音乐由唱腔音乐与伴奏音乐两个部分组成。唱腔音乐中的说、唱相结合是说唱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它的“说”不是生活中的那种“说”,而是经过提炼具有一定的音乐性:有时是有节奏的念诵,有时是带有一定韵调的吟诵。它的“唱”同戏曲中的“唱”一样,具有很高的水平,是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唱音乐的伴奏音乐的作用主要是烘托唱腔,渲染感情,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唱词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演唱换气时的补垫、段落与段落之间过渡时的过门或为下一个段落制造气氛。
二、说唱音乐的历史沿革
晋南地区说唱艺术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据夏县禹都调的艺人传说,很早以前天皇、地皇、人皇到乡下访贤,看到盲人沿街乞讨,很是可怜。因而每个皇给他们一根弦,天皇给“子弦”,地皇给“二弦”,人皇给“三弦”。让他们用这三根弦作为音调演唱,借以糊口谋生,所以就叫三皇调。他们的组织也称为“三皇会”或“三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