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与外语教学探索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李丽生,黄瑛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5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12665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本论文集是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对外语学院教师科研水平的一次检阅,同时也将对外语学院加强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本书最终收录了47篇论文。这些论文是外语学院部分教师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一些研究课题或自己教学行为与实践的思考和探索。论文选题涉及英美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外语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最终将其归为外国文学研究、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和其他研究五个板块。这些论文中,有的是学院资深教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有的则是青年教师积极从事学术或教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目录
前言
外国文学研究
哈代抒情诗歌“非个人化”因素初探
英语词汇中的社会性别内涵和歧视
——一种女性主义解读
发展与超越
——论卡尔荣格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继承和发扬
中美战争文学比较:中国古诗词及美国诗歌中所反映的战争观
王尔德爱情悲剧童话解析
简析日本第一次战后派作家野间宏作品中的战争
——对《脸上的红月亮》中人物描写的分析
简析莎翁十四行诗对修辞格的运用及其底蕴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整体主义思想
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及教学
从习语、惯用法使用错误看我国学生英语中介语的发展
现代汉语复句中分句连词的语用认知研究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认知语义结构特征
二语习得时段及其词汇积累
“of”结构的配价与语义格分析
中国学生英语言语行为与言语社区接触研究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日本文化中的汉文化
——从律令制的引入到汉文化的兴起
中国导游跨文化交际中所面临的多重环境及第三文化的创建
论英语兼有状语职能的定语从句的汉译技巧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和笔记技能研究
口译教学中口译笔记记录要素
论语言文化思维定式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英语成语及其常规性转换研究
外语教学研究
小议教师“说课”的意义
从不明确的获得到明确的理念提升看教师继续职业发展的实质
试析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后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衔接在英语写作中阶段性差异初探
云南农村贫困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观课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
元认知策略与英语词汇学习的理论思考
影响交际策略使用因素探析
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策略训练
成人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
浅谈影响二语习得的几个主要因素
文化因素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大学英语听力培养策略
多媒体状态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探析
修辞结构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浅析英语学习者自我概念中所折射出的知识观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探
整体教学法中阅读教学的设计应用
信息素养能力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交互式阅读模式与交互式阅读教学
其他研究
寒暄语“亨办圭世尢”辨析
本科日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对日语教师所期待的能力及素质
日本文化与日本料理
跨文化交际冲突管理
书摘插图
外国文学研究
哈代抒情诗歌“非个人化”因素初探
刘守兰
对于熟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的读者来说,哈代永远是一位充满伤感的怀旧作家,不论在小说或诗歌中,其主人公永远过着普通的乡间生活,远离现代社会尘嚣,而他的诗歌风格当然也和现代主义诗歌的种种准则格格不入。诗人拉金(Philip Larkin)的观点或许能代表广大读者的看法:“他教会我感受,而不是教会我写作。他不是超验主义作家,他不是叶芝,也不是艾略特。他的主题是人和人的生活,时光,尤其是逝去的时光,还有爱情,尤其是爱的丧失。”(Larkin:175)诗人奥登(W.H.Auden)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认为哈代“深刻而真挚的感情感人至深”(Auden:44)。细读哈代的诗歌,我们总能不时发现蕴涵其中的诗人的世界观,一种根深蒂固的宿命论观点,这也许正是吸引奥登和拉金等诗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当时的黯淡现实确实印证了哈代的悲观论点。
然而,哈代本人却否认他诗歌的哲理性。他认为:“诗歌是把情感置于韵律的艺术。”在他每一部诗集的序言中,他都小心翼翼地表明,他的诗歌“不是哲学著作或论文,而是纯粹的感情流露”(F.E.Hardy:8)。他认为诗歌“仅仅是对当时印象的描绘”,而不是“信仰或论点的记录”(The Return of the Native,383)。尽管这些论点使我们很难否认他诗歌的抒情性,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他在一千多首诗歌中流露出的始终如一的世界观。这些哲理性表白不仅淡化了他“在不同的情绪和环境中写下的各种充满感情和想象的场景”(The Complete Poems,84),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悲观的世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