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刘瑞宽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213000版次: 1页数: 418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802948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回顾1911至1937年间,北京、上海、广州出现的美术社团,以及他们创办期刊、筹划展览的美术活动,探讨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家群体对于美术现代化课题的理解与实践。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回顾1911至1937年间,北京、上海、广州出现的美术社团,以及他们创办期刊、筹划展览的美术活动,探讨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家群体对于美术现代化课题的理解与实践。整个论述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辅以精要的作品分析,廓清了许多争论出现的历史语境,呈现出中国美术在面对自身传统与西方影响时,交互形成的排拒、接纳、融合等多重面貌。
作者简介
刘瑞宽,1993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2003年获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任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现代美术史,编著(与林正珍合编)《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近现代),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
二 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初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观
第一节 美术革命到美术运动
第二节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分界与合流
第二章 传统的论述:画家区域活动与言论差异
第一节 传统的坚持:从《湖社》到《艺林》
第二节 东西融合的主张:《绘学杂志》与《造形美术》
第三节 上海的突围与省思:《国画月刊》论山水与风景
第四节 广州的新旧之争: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
第三章 现代化的要求:西方美术的引介与争论
第一节 美术教育的新页:《亚波罗》与艺术运动社
第二节 形、色、线的实验:《艺术旬刊》与现代美术
第三节 艺文圈的审美品味:《艺术界周刊》与民族美学
第四章 文人雅集与美术展览会
第一节 美术展览会的出现
第二节 联合画展的策划
第三节 历代名画展的尝试
第五章 美术教育的推广到全国美术展览会
第一节 艺术教育与官方展览
第二节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意义
第三节 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评论
结语
附录
(一)
1.《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1929)(书画部)
2.《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1929)(西画部)
3.《中华民国教育部美术展览会日本出品画册》(北浦大介,1929)
(二)
1.《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品目录》(南京:国立美术陈列馆,1937年4月再版)(第六部西画目录)
2.《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补充目录》(第六部西画补充目录)
3.《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品目录》(第七部现代书画目录)
4.《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补充目录》(第七部现代书画补充目录)
征引文献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民初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观
依循着民国初年关于美术革命的经典文献资料,以1920年作为转变的起点,分从鲁迅、康有为、蔡元培、吕潋、陈独秀到徐悲鸿的论述,作一观念进化的轴线来看,说明中国传统绘画所遭逢的时代问题。这个时期争执的焦点主要落入文人论画的处境,他们的思想根源多是来自于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因此观察“自我”与“他者”美术时,几乎不出于写意与写实之间的纠葛,最后清代四王绘画成了众人抨击的目标。
到了30年代,中西美术之间已经开始出现由强调差异,到趋向于寻求同质性的表述,除了看到中国对西方美术观点的游移性和复杂性的一面之外,亦透过上述美术文本的分析,了解他们所阐释和理解的中西美术,实际经历了革命批判、反思重建到强调文化本位的转折,所以它并不具备一个明确清晰的理路与边界,反而是不断被诠释和修正的历史。
第一节美术革命到美术运动
“五四”时期吕潋与陈独秀两人在《新青年》杂志上,直接以“美术革命”为题,正式揭开现代中国美术革命的序曲,它上承康有为“革四王命”的精神,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口号,使得美术革命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化过程中最为迫切的课题。只是身处于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事实归属于文化上的论争,在历史和文化交错影响之下,兴起于20年代的美术革命思潮,其阶段性论述的文本依时间的先后有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191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1917)、康有为《万木草堂藏中国画目》(1917)、吕潋和陈独秀《美术革命》(1918)、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1918)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