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与文献利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 第二辑)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图书馆学 档案学 ,
作者: 倪晓建 著
出 版 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3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33750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史上,图书馆学、文献学与目录学的产生几乎一样源远流长,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相互交叉的联系,在追溯历史渊源和面向现实与未来中,有着同源和相互应用、共同发展的关系,有鉴于此,编委会将文献学和目录学研究合为一辑,列入《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中。收录在本辑中的有倪晓建、王余光、陈力、王世伟、柯平、王新才、徐雁、王国强等当代中青年学者的文集。倪晓建、柯平、王新才、王国强主要研究目录学。其中倪晓建通过提出精萃信息理论而深化了目录学研究;柯平则以数字化目录学研究创新了现代目录学理论;王新才于目录学发展多所着力,对目录学演进的阐释相当独到;王国强深于古典目录学研究,尤其是汉代与明代,更是其着墨重点。王余光、陈力、王世伟等人则主要研究文献学,其中王余光主要研究文献史与文献学理论,陈力、王世伟则于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用功甚深。徐雁的主攻方向是藏书与读书。这些中青年学者思维敏捷,才华出众,成绩卓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潜心学问、甘于寂寞并扎实钻研的精神,这是非常难能可贵并值得提倡的。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余年来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古典目录学的研究,也有文献信息加工方法创新的探索,其中精粹信息和功能信息的加工为作者首创。
文集中《当代类书简论》、《类书新编,传统有续》等研究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新类书的特点、体例、功能等问题,并对类书之体不会终结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文集中有《图书馆工作偶拾》、《新岗位、新思考》、《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几篇文章,是作者谈图书馆工作中体会的。
作者简介
倪晓建,1952年生于山东冠县。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81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目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2000年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2001年起任职干首都图书馆。现任首都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目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图书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担任《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多家核心学术期刊编委,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近10项,被北京市授予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刘向、刘歆和《别录》《七略》
编撰《七略》的几个基本因素
试谈《汉书艺文志》的学术史内容
互著别裁方法考略
中国目录起源于何时?
《汉书艺文志》的编撰及其特点
谈谈《汉书艺文志》中的篇和卷
试论《汉书艺文志》对我国书目编撰的影响
从蔡尚思开书目谈起
高校图书馆的书目利用问题
台湾地区的书目服务概况
文摘编写法
授业有方的导师——彭斐章
提要及提要编写法
困惑书目工作发展的几个问题
古典书目
走向新世纪的信息加工
精粹信息鉴选研究
请读书目
年鉴开发利用二十例
文献检索与利用著作体例十二种
利用名录获取机构资料
关于“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主题标引的思考
当代类书简论
类书新编传统有续
社会科学图书馆深度开发文献资源的新途径
类书之体延绵有续
——纪念《永乐大典》编纂600年
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海峡两岸图书信息教育
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新环境新思考
图书馆工作偶拾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主要论著目录
书摘插图
刘向、刘歆和《别录》《七略》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涌现出许多发明家、创造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在我们图书馆界,且不谈夏、商时代甲骨简册的收藏管理和起目录作用的文字标示,也不讲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整理六艺群经,以及后来编定的专科目录,就西汉末年(公元前6年)刘向、刘歆等人校整国家图书所编纂的《别录》、《七略》而论,就足以称得上世界之最了。刘氏父子不仅奠定了政府图书馆系统藏书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创了编纂综合目录的先例。《七略》中形成的图书分类体系比德国吉士纳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一千五百多年。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事业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别录》二十卷,是刘向等人为每部图书撰写的叙录总集,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著作内容。这部图书提要巨著的形成,前后大约耗用了二十年的光阴,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图书篇章混乱、编次不一、“积如山丘”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为了恢复图书的本来面貌,刘向首先从校雠人手。其工作程序是:校勘定本。搜罗各种本子互相比较补充,删除重复,条例篇章目次。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从残存的叙录中,我们可知在校勘中用了许多公私藏本,如:“中书”、“外书”、“太史书”、“太常书”、“臣向书”、“臣某书”等,仅《管子》一书就用了中书(389篇)、太史书和三种私人藏本。其次是缮写清本。把校整好的定本清楚地抄写在整治好的竹简上,“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于之”(《太平御览》卷606引《刘向别录》)。最后一项工作是由刘向撰写叙录。“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前两项工作不属于目录工作的范围,所以后人有的就认为刘向的工作是校雠学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