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会史
分類: 图书,农业/林业,农学(农艺学),
作者: 赵方田,杨军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218000版次: 1页数: 207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1305386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丛书以中国部分知名学会为研究对象,细述学会发展历史,梳理学会发展脉络,刻画学会杰出同仁。同时,对学会的人文往事、组织结构、知名奖项、国际交流等方面作了翔实的介绍,以助于公众对科学组织和科学活动的理解。本丛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科技学会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出版界的一页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记述中国农学会建立与发展历程的专著。书中不但重点对学会的初创情况、发展过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专门介绍,还特别记录了记述学会重大活动情况的大事记、名人与学会发展的丰富资料和一些既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旨在反应学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概况及其载中国农学界中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农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谨以此书的编著出版,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和中国农学会成立90周年。本书可供农学界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个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本书为为《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
目录
总序席泽宗
出版者的话
代序一回良玉
代序二危朝安
前言
学会简介
学会史
第一章 农学会兴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第一节 传统农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近代农学的兴起
第三节 晚清时期的农务总会和农务联合会
第二章 中华农学会的创立与发展(1917-1949)
第一节 学会筹建的背景和过程
第二节 学会宗旨与组织机构
一、学会章程的修改与宗旨的调整
二、学会组织机构的变迁
第三节 学术年会与农学出版
一、学术年会的开展
二、农学出版工作
第四节 农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第五节 人才培养与农学奖励
第六节 科学咨询与信息服务
第七节 国际会议与对外考察
第三章 延安中国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1940-1949)
第一节 学会筹建的缘起和过程
第二节 学会宗旨与组织机构
第三节 农业调查与技术推广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农学会的快速发展(1950-1965)
第一节 中国农学会的重组与快速发展
第二节 中国农学会组织机构的变迁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与农业咨询
第四节 农学出版与信息服务
第五节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五章 中国农学会长足发展时期(1978-2007)
第一节 学会工作的恢复
第二节 学会宗旨及章程的调整和变化
第三节 学会组织机构的变迁
一、历届理事会概况
二、分会及办事机构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农业调查与决策咨询
一、农业调查与决策咨询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调查与决策咨询工作的渐趋成熟
第五节 学术会议与科学研讨
第六节 人才培养与奖励表彰
一、多种途径培育精英
二、设置奖项催人奋进
第七节 学术出版与科学普及
一、学会期刊工作
二、科学普及工作
第八节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试验、示范,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二、组织专家学者出国开展专业考察和研修,交流学习先进农业科技
三、参加、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掌握世界农业科技动态,宣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
四、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强强联手,促进中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六章 台湾中华农学会发展概况
结语 中国农学会与中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大事记
名人与学会
附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农学会兴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中国虽然有着上万年农业发展的历史,但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近代农学的发展却不过百余年时间。晚清时期,列强人侵,内乱频仍。高速增长的人口使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农业面临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为了变法图新、富国强民,众多有识之士提出“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中国为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振兴国家首先要从国计民生开始,因此,借助西法,改良中国农业成为救国举措中的重要策略。中国近代农学组织就是在这样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它们的创建和发展与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节传统农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相当发达,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中长期领先于世界。至18世纪时,中国农业单产水平仍然高于英国等欧洲国家,差不多是美国的2倍。迟至19世纪初期,中国GDP仍然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超过今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然而,时至晚清,中国社会已是政治腐败,外患四起,内政不修,民不聊生,农业生产日趋凋敝。随着近代实验科学成果进入农业领域,中国在传统优势产业——农业生产力方面也逐渐落后于西方。
以下一组数据便可略为窥见这种情况的严重性:1863年,中国对西方生丝出口是日本的3.5倍,但到1930年日本生丝出口是中国的3.7倍;日本水稻生产由中国传人,但到20世纪中期,日本水稻单产已经是中国的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