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理论、方法、视野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席扬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80000版次: 1页数: 337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262912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当我们把“文学思潮”作为“问题”置于学理层面加以省察时,它的范畴指涉和存在样态的复杂性是不容忽视的。长期以来,它始终被两类基本的研究主体所关注——一类是文艺学学者,另一类为文学史家(包括文学现象的即时评论者)。
作者简介
席扬,1959年出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思潮和现象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六部:《选择与重构——新时期文学价值论》、《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新论》、《艺术文化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文学思潮:理论视野方法——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若干重要现象》。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精品集粹鉴赏丛书六卷》。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数十家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万字。
目录
绪论:“文学思潮”的“问题”与“意义”
第一章 文学思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概念”历史与“命名”思维
第二节 “对象性”与“方法”
第三节 文学思潮的“特性”之一
第四节 文学思潮的“特性”之二
第五节 文学思潮的“功能”与“影响”
第二章 文学思潮与相关范畴
第一节 “文学思潮”与“创作思潮”
第二节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第四节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五节 文学思潮:作为“状态”“现象”“风格”与“时期”的不同形态
第三章 文学思潮的展开形态
第一节 “民族意识”和“大众意识”的凝铸——“国统区”文学思潮的一种描述
第二节 “延安艺术理性”的生成与泛化——“解放区”文学思潮再考察
第三节 “政治审美化”的“纯粹”与“艰难”——“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内在机制与理念走向
第四节 “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关于“文革”文学思潮的可能性描述
第五节 “新启蒙”时代的历史“延异”——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状态“复杂性”的思考与梳理
第四章 “思潮视野”里的“文学现象”考察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潮性”变化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状态之比较
第三节 当代“戏改”与“语境”的互动
第四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赵树理及其相关问题
第五节 多元文化视域中赵树理“价值形象”的历史变迁
第六节 丁玲的“转换”与时代的“转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修辞”解析
第七节 语境制约下的“价值修辞”——巴金的“命名”与“命运”
第八节 20世纪90年代前期小说审美主潮的一种分析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文学思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概念”历史与“命名”思维
有关“文学思潮”的概念界说,至今仍处于人言言殊的尴尬境地,由此所引起的文学思潮研究的“泛化”弊病长期以来难以根除。总体看来,迄今为止有关文学思潮的概念界说大致可以归纳为“创作本位论”“多元存在论”和“抽象外在论”三种。三类概念界说在范畴和逻辑架构上的不同,其实质是与研究主体“认知”模式的差异密切相关。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源以及由此带来的“定义”歧异问题,是扭转文学思潮研究“泛化”局面的重要途径。
“文学思潮”作为一种“问题类型”和对有关文学的各类现象——包括“史性”现象、现状的现象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思维方式”,早在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学研究过程中已得到运用,这当然是与“破旧立新”的时代转折所需要的宏大思维格局取向存在着密切关系。不过,作为普遍使用的学术观察方式,严格来讲,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流行。粗览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思潮”研究的各类情形,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大量冠以“文学思潮”名义的研究著述,其绝大多数属于随意性很强的“文学现象类型”或“创作风尚类型”的一般性概括。此类成果不但难以成为这一阶段文学研究整体繁荣的标识性存在,反倒直接呈现了文学思潮研究被大大“泛化”的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