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彷徨徐訏传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吴义勤,王素霞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322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262914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春天里我葬落花,秋天里我再葬枯叶,我不留一字的墓碑,只留一声叹息。于是我悄悄地走开
听凭日落月坠,千万的星星陨灭。若还有知音人走过,骤感到我过去的喟叹,即是现在墓前的碑碣,那他会对自己的灵魂诉说”那红花绿叶早化作了泥尘,但坟墓里长埋着青春的痕迹,它会在黄土里永放射生的消息。”
——《鬼恋献辞》
内容简介
这部书所记述和评论的徐訏,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席地,有过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创作。他身兼教授、作家、诗人、编辑家、记者和评论家,可以说是做过了文化界的诸项功课,且每项皆有可观之绩,并与当年的鲁迅、林语堂等文坛巨擘过往频繁。
一位如此重要和特异的文化人物,必然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胞体紧密相连。我们在阅读中不时地会听到一颗诗心的激越跳动,看到他奔波于艰难时世的那个清瘦的身影。徐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欧美南亚,从浙江祖居地开始了漫长的人生起步,先后去了法国、美国,并辗转于动乱时期的京沪、桂林和香港,到过越南和台湾,最后又在香港长居一直到病逝。他一生多次婚恋,情感起伏,如同作者所做出的精彩刻画:文弱而顽强,矜持更诗狂。他的经历已经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部文坛风云录,这其中有文人间的曲折交往、笔债和掌故,更有恩怨源起、旧时情事,抚今挽昔,从头道来。书中文笔始终追随了徐訏的行踪,以时为序,以纵揽横,丰实而不冗赘。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岁月
一 “不平凡”的出
二 五岁寄宿生
三 小学生活的“插曲”
四 童年时期的“收获”
第二章 北京的记忆
一 辗转的中学生活
二 北京大学的读书时光
三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第三章 早期的文学活动
一 大学时的“文学尝试”
二 编辑生涯的发端
三 第一次婚姻
第四章 去国
一 欧洲之旅
二 巴黎友
三 与柏格森主义结盟
四 《阿刺伯海的女神》与《鬼恋》
五 遗落巴黎的情与梦
第五章 游子归来
一 “从海上归来”
二 孤岛生活
三 诗朋往来
四 遭遇婚变
五 辗转大后方
六 《风萧萧》
七 威斯康辛的阳光
第六章 上海的苦闷
一 重新出发
二 第二次结婚
三 弃妇别子
第七章 香港 香港
一 陌生与怀旧
二 被“围剿”的日子
三 编辑、教授、作家:三位一体的身份
四 《江湖行》
五 第三次结婚
六 “第三只眼睛”看大陆
第八章 回不去的“家园”
一 “最像自己的女儿”
二 另一个女儿
三 从《彼岸》到《时与光》
四 最后的“洗礼”
附录 徐訏生平和著述年表
后记
媒体评论
吴义勤,男,1966年生于江苏海安。汉族。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新闻系主任,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漂泊的都市之魂》、《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文学现场》、《目击与守望》、《告别虚伪的形式》等专著多部,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齐鲁文学奖等各种省部级奖励近10项。2001年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童年岁月
不平凡的“出生”
从文化地理学的意义上来说,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上的“浙江省”无疑是一个神圣而光芒四射的“文学圣地”的形象。这是一片充满了美丽的故事与美丽人生的土地,它所蕴含的巨大人文意义与精神价值是20世纪中国任何一个地名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正如有论者指出的,现代汉语文学近百年历程,浙籍作家可谓居功至伟。单以“现代文学30年”计,浙籍作家的卓越成就便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甚或“半壁江山”之誉。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郑振铎、冯雪峰、夏衍、艾青、丰子恺、夏丐尊、梁实秋、戴望舒、施蛰存、王鲁彦、许杰、柔石、殷夫、巴人、邵荃麟、应修人、潘漠华、王西彦、唐弢等一大批光耀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名字都是带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文学从这片风光秀美、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起步进而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并最终被定格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
1908年11月11日①,浙江慈溪洪塘竺杨村,一幢五开间两明轩、老式两层楼房东首的房间内,伴着淅沥的雨声,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一个新的人生、一个新的故事又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徐讦,他的第一声啼哭,在这个深秋的夜晚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希望,而他后来的锦绣文章更会在将来给20世纪中国文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