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商的旧梦(海上文库)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沈昌文 著
出 版 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82000版次: 1页数: 150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78969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的散文集。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作者简介
沈昌文,一九三一年九月生于上海。在上海上了七年多中小学后,一九四五年三月起在金银首饰店学徒,讫一几五一年三月。学徒期间,工余曾在上海一些学校学习。最后学历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二年级肄业。一九五一年三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一九八六年一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后退休。一九八○年三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讫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退休后常在海内外文化出版界奔走,为业内临时工。 著有《阁楼人语》,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季米特洛夫)、《列宁对全学界妇女的遗教》(蔡特金)、《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历史》(部分)、《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部分)、《马克思主义还是伯恩斯坦主义》(部分)、《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等。
目录
第一本历史教科书
从旧资料中学习
编辑工作的甘苦
人民有读书的自由
给“底气”
上苍的安排
宽容“淘气”
“爱得死脱”
旧时月色
脑后的那根反骨
若干乡谈
罪孽之一
感念闽籍翻译家
“重审”精神
于无意中得之
走老路得新果
文学版图和文化厨房
盛事可再
谁是衣食父母?
七十二五十五三
牛虻和虱子
老年时期
想做“三亚”人
不良成性
卫浩世的启示
自愧不如
阿拉伯数码之灾
文化追求
索引小事
《阁楼人语》后记
一头牛的看法
一个错字
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
俞晓群数术著作跋
《新世纪万有文库》第六辑弁言
买它一本并不冤
一点想法
“看闹猛”小记
历史的转折
到北京去做“醒客”
听听邓丽君吧!
“任时光匆匆流去……”
“束诸高阁”
书摘插图
第一本历史教科书
不记得自己是否上过中国历史课。小时候上的是上海工部局学校,至今还背得出当时的英语第一课和日语第一课,但一点想不起在哪里学过中国史。半工半读上了大学,学的是新闻,也没上过历史课。真正看起历史书来,是一九五四年编辑部讨论出版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编辑部讨论得热烈,勾起我这小学徒的兴趣,乘机读了生平第一本历史教科书。
那时要出《中国史纲》,似乎是金灿然先生的主意。一九五四年前后重印解放前学术旧著,很热闹了一阵,直到一九五七年才戛然而止;又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大批特批此事;再以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再走回头路。到目前为止,这本书似乎已有三个本子:一九五五、一九九八、一九九九。退休后想补补自己中国历史的缺课,再次搜集诸本来读,学习历史之余,还真好好回忆了一番五十来年中国出版史的一角。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之讨论这本书,是研究如何出法。记得责任编辑是江平老大姐,人称江老太。江老太已谢世多年,她是三联书店编辑部难得的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耿直正派的资深编辑。当年讨论的是如何对待书中有问题的地方。几经研究,不得不将不符合当年史学标准处一一删节。但讨论到一个地方:书中说汉朝皇帝采取了刘敬的和亲政策,但又舍不得公主,只得用“同宗的一个不幸的女儿去替代”,而“单于所希罕的毋宁是蘖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之类,而不是托名公主而未必娇妍的汉女”。这里“而未必娇妍”是否要删?说来话去,最后似是曾彦修、陈原先生拍板,凡可删可不删的地方一概不删,总算保留下来。这是当年领导的大胆敢为之处,自然在“文革”中又是罪名一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