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典藏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钱文忠著
出 版 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7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7899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2009年全新奉献典藏版《玄奘西游记》
星云大师为典藏版亲自题写书名并作长序《一步的慈悲》
钱文忠教授新撰《玄奘与时代精神》,并增补《玄奘法师年表》等重要史料文献及珍贵历史图片
全景呈现1400年前大唐高僧西域求法之路
他用脚走出胸中的世界,佛法的慈悲
他的意志,就是他的信仰,他的真实
千百年前东方最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与求道人的启蒙之旅
季羡林弟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英年歧嶷,苦读不倦
提示一代高僧千古之时代精神的伟大意义
亘古信仰,慈悲无限……
内容简介
《玄奘西游记》系百家讲坛邀请的首位上海青年学者担纲讲授的长度为三十六讲的一档电视讲座节目,先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出版。
本书讲述的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唐代著名学者、翻译家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渡过流沙,越过葱岭,跋涉千山万水,去到印度。历经十七寒暑,走遍印度各国,为交流学术、增进学养及留学归来后首徒讲学、主持译述等相关事迹。本书从一个学者的口中,从人物传记的角度详细讲述了这个出使西域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以玄奘西行旅途为主线,通过各种故事串讲,介绍唐代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同时,作者鉴于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广泛影响,作了文学和史学的对应观照,借此增进读者的相关知识。
此次成书,在保留该电视节目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又根据作者的提纲增添了未有机会展现在电视上的内容,使全书内容更为全面精准,同时文字上也有更多润色。
《玄奘西游记》系百家讲坛邀请首位上海青年学者担纲讲授的长度为36讲的节目,所讲的内容,正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原型,但这个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和《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场景有何异同等问题,《玄奘西游记》都能为读者一一讲解。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 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 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星云 一步的慈悲
钱文忠 玄奘与时代精神
前言
第一讲玄奘身世
第二讲皈依佛门
第三讲求学之路
第四讲潜往边关
第五讲偷渡国境
第六讲边关被擒
第七讲险象环生
第八讲身临绝境
第九讲被困高昌
第十讲异国传奇
第十一讲龟兹辩经
第十二讲一波三折
第十三讲化敌为友
第十四讲走进印度
第十五讲佛影谜踪
第十六讲巴国奇闻
第十七讲真假女国
第十八讲在劫难逃
第十九讲绝处逢生
第二十讲佛陀故乡
第二十一讲情怯圣境
第二十二讲求学奇缘
第二十三讲雁塔传奇
第二十四讲何去何从
第二十五讲宗派之争
第二十六讲论战因缘
第二十七讲双雄斗法
第二十八讲生死决战
第二十九讲危机重重
第三十讲东归轶事
第三十一讲游子还乡
第三十二讲会见太宗
第三十三讲魂系真经
第三十四讲弥勒真相
第三十五讲晚年风波
第三十六讲法师圆寂
附录一:
《旧唐书玄奘传》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
附录二:
玄奘法师年表
附录三:
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守师门安身立命 缪克构
“读书应该是天地义的” 陈美寿
“及门弟子”钱文忠揭秘季羡林 干琛艳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
媒体评论
玄奘是代表中国人民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为了一个目的,一个正确的目的,百折不挠。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玄奘身上体现得充分。
——季羡林
我觉得钱文忠说玄奘,还是不错的。一开始我也担心他乱下结论,或讲一些搞笑的东西,但一集集看下来,印象很好。他把玄奘身上那种使命、理想、追求,不顾千难万险,敢于经受考验的精神,一步步发掘出来了。这是中国人的舍身求法的精神,是一种很宝贵的东西。
——王元化
值此时代,充满试炼但仍有光明希望、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阅读《玄奘西游记》,必定能得到许多重要收获。
——星云大师
文忠一定能在季羡林先生的培育下,领军于中国新一代杰出学者。
——汤一介
书摘插图
第一讲玄奘身世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对玄奘身世的描写充满了传奇色彩——玄奘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风高、抛尸江底的惨剧,使玄奘尚未出生就开始经受磨难。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有着怎样的身世呢?小说中的描写是凭空杜撰,还是有所依据?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跋涉往返十七年,远去西天取经?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俗名陈袆,号称玄奘法师,又称唐僧。他曾跋涉十多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
按照历史记载,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玄奘孤身一人远行万里,翻过雪山,穿过沙漠,到了遥远的印度,九死一生,说他是伟大的旅行家那是毫无疑问的。
说他是伟大的翻译家呢,那就更没有争议,因为他一个人翻译或者主持翻译的佛典达到了一千三百余卷,而且翻译佛典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他是将其从梵文——现在公认最复杂、最困难的一种语言——翻译成中文,由金陵刻经处(今南京市内)汇集出版的玄奘译著全集多达四百册,那就远远不是著作等身,而是超身了。同时玄奘还做过一件不同凡响的事,按照记载,他不仅把佛典从梵文翻译成中文,还把老子的《道德经》和一部中国僧人用汉语撰写的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很可惜,这两部译著我们现在无缘得见,但是有记载表明玄奘曾翻译过。
说他是伟大的佛学家,那也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他创立了法相唯识宗,是开宗立派的一位佛学大师,更不必说他从遥远的印度,当时佛教的中心,带回了很多新的佛教理论、佛教思想。
但是很少有人称玄奘为伟大的文学家。且不论他是不是伟大的文学家,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如果没有玄奘,没有玄奘西行的激发,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中,肯定不会有《西游记》。所以即使我们不能说玄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大影响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对玄奘有着极高的评价。杰出帝王唐太宗曾经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并形容他为“只千古而无对”,也就是说千古无双,像他这样的人物千年只有这么一个。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重要的文章当中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从古以来”的这些人中,毫无疑问包括玄奘在内。在国际上,对玄奘的评价同样也是非常崇高的。有些学者说,印度历史欠玄奘的账,是怎么算、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的;有些学者更明确表示,如果没有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马欢,印度的历史是无法重建的。因为印度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我们的汉民族、汉文化不太一样,他的历史观念和时间观念都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
玄奘俗名陈袆,又称唐僧,他跋涉十多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要讲述他的身世,不妨将脍炙人口的小说《西游记》和大量关于玄奘的历史记载结合起来,一起神游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追随他的西游历程。
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好、猪八戒也好、沙和尚也好,连唐僧骑的这匹白龙马,来历都交待得非常清楚,唯独这个表面上的主要人物,这个旅行团或说取经团的团长玄奘,他的身世和出身却没有什么交待。直到《西游记》第十一回,讲到有三个大臣奉唐太宗之命,在全国挑选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担任当时中土的佛教统领,最终选定了玄奘,此时《西游记》中才非常突兀地出现一段话:
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
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
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
作为诗歌来讲这不是一首很高明的诗,但是它传达了几点关于玄奘身世的信息。第一,玄奘多灾多难,从降生开始就蒙难逢凶,历经磨难,遭受了很多常人不能想象的苦难。第二,玄奘的父亲是海州陈状元,而他的外公总管朝政,是相当于丞相一级的人物。
《西游记》只在第十一回,才出现这么一段关于玄奘身世的非常突兀的话。读者诸君也许会以为,自己看书不仔细,漏了前因,再翻回到前页,欲查明因果,但又遍查不着,因为书中原本就没有交待。而只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里,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和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之间,非常独特地插进了一个附录。这是当时整理此书的几位学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因为他们发现,在《西游记》里对玄奘的身世和家世都没有交待,而突然在第十一回出现了这么一段话,令人无法理解,所以就把另外一个版本西游取经小说中的一大段内容插进来作为附录。
这个附录也有一个标题,叫“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标题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陈光蕊,一个是名叫“江流”的僧人。这个附录恰恰是非常完整地记述了玄奘的父母、玄奘的出身和他所遭受的磨难,以及他报仇的整个历程。毫无疑问这是民间传说,与历史的真实记载有一定差距,但我们不妨以此为发端,再结合历史记载,来了解玄奘的身世。
这个附录中提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魏徵提议张榜招贤,遍求天下贤才,辅佐他创建大唐的基业。招贤的消息传到海州,海州这个地方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名叫陈萼,字光蕊,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海州这位陈先生看到了唐太宗招贤的榜文,回家以后就对他的母亲说,儿是读书人,想去应考,如果侥幸考中了,可以光大门楣,封妻荫子。这是中国传统读书人非常典型的一种信念,出身书香门第的陈母当然非常支持儿子的远大理想,于是陈光蕊就赶到长安参加了这次考试。
按照传统民间传说的套路,不难想见,第一,陈光蕊百分之百地考中了;第二,他一定是中的状元,一定由唐太宗御笔钦点,这就有了第十一回所谓“海州陈状元”。按照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依礼节他们要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绿游街,接受众人的祝贺。海州陈状元,也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便照例骑着高头大马,在乐队的伴奏之下游街。当时他还是未婚之人,年轻才俊,这一游,就游出一段美好的姻缘来。
一般来说,陈状元这一路不会无目的地乱游,他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当朝丞相殷开山的相府楼下。殷丞相家有小姐,名叫温娇,据《西游记》里讲,生得“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所谓“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位小姐还有个小名叫“满堂娇”,也就是济济一堂的人就属她娇美。倘若这位小姐如平素一般身处深宅大院,陈状元再怎么遛马游街也见她不着。但那天恰好这位殷小姐在抛绣球招亲,而状元游街的消息,身为当朝丞相的父亲想必已经通知了小姐,因此当日温娇小姐正站在彩楼上等着状元郎骑马到来。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玄奘父亲是品貌非常端正的一个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他“形长八尺,美眉明目”。如果按三尺为一米推算,玄奘的父亲几乎要达到两米六七,比现在的篮球运动员还要高,当然这不能当真,因为古代尺的长度与现在的不同,但是个子高大是一定的。见到这样俊美的状元郎,殷小姐当然内心窃喜,就瞄准陈光蕊把绣球抛了下去,陈光蕊抬头一见是殷小姐,这桩姻缘便成了。接着就从相府楼上下来几十个丫鬟,拉住陈光蕊的马头,将他连人带马牵到府里去,当即拜堂成婚。洞房花烛夜,新科状元娶了丞相之女,成就一段完美的传说。
到此为止,与玄奘身世相关的信息已经出现了四个:第一,玄奘出生的年份,有说为贞观十三年,即玄奘父母成婚之年;第二,玄奘有个奶奶,即陈光蕊之母,姓张;第三,玄奘的外公是当朝殷丞相;第四,玄奘的母亲叫殷温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