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教育视界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施麒俊 著
出 版 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34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36516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人有一种不正义的倾向,所以民主是必要的;人有一种正义的倾向,所以民主是可能的。”
人有向恶之心,教育是必要的;人有向善之心,教育是可能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在于实现人生的转向。
内容简介
不要以为这位英格兰老人历数的美德,只是殊世而邈不可追的存在。老人说:“在现代世界上,作者亲身体验到中国人对任何职业都能胜任,并能维持高水平的家庭生活。中国人无论在国家衰落的时候,还是实际上处于混乱的时候,都能坚持继续发扬这种美德”。
作者相信《美在婺源》的读者,会被麒俊笔下舒展的、徽民居建筑蕴含的那份“生趣、乐趣、情趣和意趣”所感染。因为他们有机会亲临西递、宏村或婺源或……当我们走在那里的花岗岩W道A青石道上,只要祖先赋予我们的文化基因——“诗性”(即能恻隐、可感兴的“心一思”),没有完全丧失或完全麻痹,在把悟到这是用巨量白银、汗水与心血铺就的村落公共空间入口的刹那,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一种旭日初升般的温暖,我们正用自己的双脚与体温,亲证汤因比所历数的中华美德的感性存在:四邻为亲,守望相助相扶持;万象为宾,天地精神相往来;山水之间,人人、天人,一脉相通、通体无碍。
在孟子使用该辞的意义上,我们说:“诗性中国”成就于“教育”,这是不过分的。生而欣然着(此即由“天行健、不舍昼夜,,所见证的“和”),坦然而爱着(此即以恻隐之心的共感来捍卫人间生趣的“仁”),乐而不淫,哀而不毁,无过与不及(此即中庸之“中”,而“大用为庸”)——孔子们仁而和、中为庸,其高扬诗性中国的用心,灿过曙海初阳,穆胜寥廓天风……从而“中华诗性”,安顿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浮躁的眼神与灵魂,化成了文学、书法、绘画、与建筑等古典艺术得以生动不已的神韵与洪音。因此,孔子们——作为由教育而来的诗性人生之经典作品,应当是我们焚香沐浴、肃然起敬的对
作者简介
施麒俊,生于1964年,1982年中师毕业,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毕业。现为安徽省青阳县教研室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池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阳县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
目录
教育常识其他
也说“反思”
对“学会做人”的反思
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反思
关于阅读的反思
“素养”是考出来的吗
为什么谎言的雪球会越滚越大
也谈教师的“职称”
重新审视教研员的角色
做考生还是做学生
分享课堂的喜悦
教育:呼唤公平
教育的成功之道:尊重规律
解读“竞、静、进、净”
在阶梯教室上课
走出书斋与走进书斋
心底的感念与触动
语文的尴尬
中学生写作的困境
教育人性其他
“必须赶快过我自己的生活”
论“不准越级上访”
让人性的东西进入儿童视界
我们需要怎样的模范
爱怜从施救开始
淡化功利保卫天性
唤醒人首先唤醒教育
警惕:渐人误区的孩子教育
平安不是苟活:请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深入后进生
珍惜曾经有过的善良
尊重个性的欣赏体验
共性标准与个性自由
敲响生命教育的警钟
写在“六一”儿童节
由“大人有三待”想到的
常怀感恩之心
生存与意义
提醒安静
体验的重要
妈妈的爱祖国的爱
教育生活其他
课改:对生活的还原
……
教育理性其他
书摘插图
教育常识其他
也说“反思”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反思”一词以较高频率出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案、论文及言谈举止中,教师开始涉及反思的理论,对自己的教学有了回顾与思考;在新教材的各级培训中,“反思”不绝于耳;在县市统一印制的备课本中,有固定的空间可供教师反思;教育局领导屡次三番要求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备反思,还要求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要对过去上过的类似课文进行反思,上课中间对意想不到的细节、生成问题的处理要作课中反思,课后要对整体效果和师生互动情况进行反思。总之,反思在师生新课改生活世界里,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学圈子也在反思,网上论坛更是火上浇油,哲学界引入了存在主义,各种反思都在寻求理论支撑。这是前所未有并值得提倡的现象。
反思是一种回顾性的反向思考,是对自己刚刚完成的事情或过去的所作所为展开省悟式的小结,甚至是忏悔式的心灵观照。它是思考的一种类型,除了反思以外,还有沉思、深思、追思、遐思。笛卡儿有名言“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有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可见思考的力量是伟大的。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反思往往是浮光掠影的,隔靴搔痒的,甚至是庸俗肤浅的,这种状态下的反思,是停留在表面的,有一种任务式的固定程序和模式,敷衍了事的多,认真追问的少,报喜的多,报忧的少,津津乐道于成功的经验,而对失败了少刻骨铭心的追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