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研究(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乔国强著
出 版 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217000版次: 1页数: 269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46110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的真正繁荣,应该从20世纪70年代末算起。经历过漫长而充满苦难的“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在欢庆共和国新生的同时,渴望着精神的食粮。很快,《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简爱》、《双城记》等经典名著重新回到了读者的书架。与此同时,人们又把眼光放到了一些更加晚近的作家。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最伟大的犹太人作家之一。 本书对辛格在波兰和美国的生平事迹,他的犹太本质,文学创作思想,辛格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辛格的短篇小说以及辛格在中国的研究状况等课题予以了研究与讨论。
目录
第一章 波兰: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
第二章 美国:无法皈依的现代社会
第三章 辛格的犹太性
第一节 众说纷纭的犹太性
第二节 叙说犹太性
第四章 辛格的现代意识
第一节 富有争议的现代性
第二节 契约论与斯宾诺莎
第五章 辛格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第一节 近代社会中的犹太女性:传统宗教文化的牺牲品
第二节 女性的社会角色:修补和拯救男性世界
第三节 洋溢着犹太传统文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第六章 苦涩、虚空的同化
第一节 17世纪犹太人的“同化”
第二节 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犹太人的“同化”
第三节 “二战”后犹太人的“同化”
第七章 辛格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犹太世界里的“傻瓜”与“智者”
第二节 魔鬼与世界的二元性
第三节 拯救的悖论
第四节 叙事的意义
第五节 短篇小说中的“性”
第八章 辛格在中国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末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状况
第四节 21世纪初的研究状况
辛格年谱
参考书目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波兰: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
当代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一1991)出生于波兰犹太拉比世家。197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之后第二位获得此项大奖的美国犹太作家。
历史上,波兰这个国家可谓命运多舛。波兰于公元9、10世纪开始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由于内部纷争和外强侵扰,波兰开始衰落,曾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进入20世纪后,波兰再次遭到沙皇俄国、德国以及前苏联的侵略和控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成为世界诸列强的牺牲品。德国纳粹军队血腥占领波兰长达五年之久。德国占领军头目弗兰克曾狂妄地宣称:“波兰人民的政治作用从此结束了。我们要使‘波兰人’这个概念永远消灭。波兰共和国或者其他的波兰国家永远不会再出现。”德国纳粹军队不仅对波兰人民的反抗进行了血腥镇压,而且还对无辜的犹太人民施行了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顽强的波兰犹太人在这些历史磨难和灾变中,以巨大坚忍的道德力量和宗教文化的凝聚力顽强地生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