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转轨中的发展战略与就业增长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概况,
作者: 刘学军 著
出 版 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130000版次: 1页数: 172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47167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中国20世纪90年代就业增长滞缓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第二章,阐述发展战略影响就业增长的机理,并对发展战略的概念进行拓展;第三章,分析中国工业技术结构的变化模式,从发展战略和制度变革的角度,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技术选择偏差增大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计量检验,建立发展战略与技术选择之间的联系;第四章,对技术选择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和分解,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对其进行计量估计,建立技术选择与就业之间的联系;第五章,总结全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本书可供经济研究者、经济管理者、高等院校师生等作为研究和教学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全面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所推行的大企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赶超性质,提出并验证了在大企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事实上强化了资源配置领域的垄断性,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导致该时期的产业技术结构越来越偏离由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从而抑制了就业增长,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经济转型迎程中,彻底放弃各种形式的赶超性发展战略,确保市场的竞争性和竞争的公平性,才能促进经济总量和就业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本书可供经济研究者、经济管理者、高等院校师生等作为研究和教学资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滞缓的就业增长
第二节 探究就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第二章 发展战略影响就业增长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发展战略及其目标技术选择
第二节 发展战略如何决定技术选择
第三节 技术选择如何影响要素利用
第四节 技术与技术选择偏差的测量
第三章 发展战略对技术选择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工业技术选择的变化模式
第二节 对中国工业技术结构变化的几种可能解释
第三节 发展战略演变对技术选择路径的影响
第四节 计量检验
第四章 技术选择的就业效应
第一节 技术选择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 技术选择偏差就业效应的分解模型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
第四节 经验估计:工业技术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总量效应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问题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转轨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与制度建设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双重任务。就业增长,不仅对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尤其对于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中国而言,能否促进就业增长,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滞缓的就业增长
一、中国的就业增长滞缓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三位一体的传统制度结构下,中国经济中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其中,畸重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就业吸纳能力严重不足,与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使得传统体制下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决定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对微观机制进行改革,整顿现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随后,中国政府又放宽了对就业形式的限制,提出“三结合”的就业原贝小,并实行灵活的就业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