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油田勘探志(1958——2000年)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石油、天然气工业,
作者: 汪仕忠,金朝熙主编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1字数:版次: 1页数: 598印刷时间: 2004/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2146740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江汉油气勘探史既是一部艰难创业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编撰出版《江汉油田勘探志》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激励勘探战线全体职工、促进油田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科研、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江汉油田勘探志》系统地总结了40多年来在江汉盆地及其周缘石油及天然气勘探的历史、油气田发现的过程以及油气勘探过程中的科研情况。同时,也总结了在江汉从事油气勘探工作各工种的技术发展、工程进展状况以及油气勘探中的经验和教训。
江汉油田从1958年开始地面调查工作,1961年钻探第一口石油探井,1965年7月发现了第一个油田——王场油田,1970年3月在鄂西山区发现了建南气田。1969年至1972年开展了江汉油气勘探史上最大规模的石油会战,最多时同时动用钻机114台,形成江汉油田的基本规模。特别是近10多年来,由于勘探技术的进步和思维创新,油气储量实现了翻番的目标,为油田的稳产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第一篇总述
第一章地理概况
第二节地质背景
第三节勘探历程
第四章油气田分述
第五章勘探管理
附表
第二篇地质勘探研究
第一章区域普查勘探阶段的地质研究(1958年3月——1969年7月)
第二章石油勘探会战阶段的地质研究(1969年8月——1972年5月)
第三章精雕细刻及再次区域勘探阶段的地质研究(1972年6月——1979年12月)
第四章深化陆盆勘探、力争海相突破勘探阶段的地质研究(1980年1月——2000年12月)
附表
第三篇地球物理勘探
第一章物探工作概述
第二章地震采集
第三章资料数据处理
第四章资料解释与解释方法研究
第五章重力、磁力、电法勘探
第六章物探技术研究
附表
第四篇钻井工程
第五篇石油测井及录井
第六篇试油工程
第七篇勘探大事记要
书摘插图
第二章地质背景
第一节沉积地层
湖北省地层分区属秦岭分区和中扬子分区。秦岭分区在印支期前主要为海相地层,且多已变质,印支期后主要是隆升剥蚀区,沉积地层很少。中扬子分区沉积自震旦纪开始。其中,下震旦统称莲沱组和南沱组,以大陆冲积的红色粗碎屑岩和冰川碎屑岩为主,上震旦统一下三叠统为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总厚7000~8000m,除泥盆系和石炭系发育不全外,其余层系均发育良好。在鄂西三峡及长阳地区该套地层出露最全,化石丰富,是国内外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之一。中三叠统为海陆过渡相碎屑岩沉积,在鄂西、鄂中及鄂东部分地区保存较好。上三叠统至侏罗系为内陆湖泊砂、泥(页)岩沉积,主要见于鄂西、鄂中及鄂东地区。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在鄂西、鄂东、鄂北各地亦有零星分布,地表出露在宜昌、当阳、宜都、松滋等地,均为一套红色岩系。自下而上有下白垩统石门组,中白垩统五龙组,上白垩统罗镜滩组、红花套组及跑马岗组。在江汉盆地内部已有多口井钻遇,但主要是上白垩统,称为渔洋组。仅个别井(如潭口地区的潭参1井)钻遇中白垩统,命名为潭口组。
湖北省下第三系除南襄盆地南部的襄枣凹陷外,主要分布于江汉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岩性为内陆盐湖相砂、泥(页)岩及膏、盐岩沉积。上第三系除江汉盆地外,在主要河流的中上游河谷区亦有零星分布(表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