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国观念的变化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作者: (英)托马斯 著,宋丽丽 译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49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470742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人文与社会译丛”系列之一,梳理了现代初期的三百年间人对自然界的情感、态度与认识上的变化。在理性与科技的启蒙中,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象征词汇被逐渐清除,自然与人类之间厂力史悠久的感应观念随之断裂。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化的深入,一种非功利地对待自然的新态度、新感觉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冲突中演进。
它不仅会吸引社会史学者,而且会吸引任何关心……“我们的文化遗产”者。
——约翰凯尼恩,《观察家报》
内容丰富翔实……穿过最迷人的蜿蜒小径回到我们自己环境观念的基点。
——罗纳德-布莱思,《卫报》
托马斯先生具有精当运用引文的天赋,在他的书中可以听到一千多种声音。
——《纽约时报书评》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现代初期的三百年间人对自然界的情感、态度与认识上的变化。在理性与科技的启蒙中,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象征词汇被逐渐清除,自然与人类之间厂力史悠久的感应观念随之断裂。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化的深入,一种非功利地对待自然的新态度、新感觉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冲突中演进。
本书努力再现往昔的观念世界,引证史料丰富具体,涉及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人物,并大量引用诗歌和文学资料,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的轨迹打开了一扇窗。
作者简介
基思V.托马斯(1933—),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曾任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圣体学院院长,1988年因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而被授予爵位。他的写作广泛涉猎现代初期的社会与知识史,第一部著作《宗教与巫术的衰落》(1972)荣获沃夫森历史学图书奖。
目录
前言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人类优越性
一 神学基础
二 征服自然界
三 人类独一无二
四 维持疆界
五 低等人类
第二章 博物学与民间错误
一 分类
二 民间错误
三 术语
四 变化的观点
第三章 人与动物
一 驯服的同伴
二 特权物种
三 缩小的差距
四 动物灵魂
第四章 对野蛮造物的同情
一 残忍性
二 新论点
三 废黜人类
四 新感性
五 新条件
第五章 树木与花卉
一 原始林地
二 植树
三 树木崇拜
四 花卉
第六章 人类的两难处境
一 要城镇还是要乡村?
二 要耕耘还是要荒野?
三 要征服还是要保护?
四 要杀生还是要慈悲?
五 结语
缩略语
注释
插图出处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人类优越性
随便问一位普通老百姓,万事万物为什么而存在?一般都会 回答,创造万物是为了我们的实用与便利!……简言之,万物构成 的宏大景观每天被自信地认为是注定要为人类特殊的方便服务。因此,人类物种集体傲慢地把自己抬高到周围无数生灵之上。
G.H.图尔明(Toulmin),The Antiquity and Duration of the World(1780;1824 edn),51—52
一神学基础
在都铎与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的英格兰,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世界为了人类而被创造出来,其他物种就要从属于人类的愿望与需要。这种假设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基础。他们从没有认真反思这件事。而那些想要证实这件事的神学家和知识分子往往从经典哲学家与《圣经》中寻求证据。亚里士多德说:自然无徒劳造物。每件事物都有一个目的。植物为动物而造,动物为人类而造。家养动物要干活,野生动物被捕猎。斯多葛学派教导同样的理念:自然完全为服务于人类利益而存在。
都铎王朝的论者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解释《圣经》对创世的描述。尽管现代学者看出《创世记》叙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但是现代初期的神学家们通常不难得出广为接受的综合解释。他们说伊甸园是为人类准备的乐园。在伊甸园中,上帝赋予亚当以支配万物的权利(创世记,1:28)。一开始,人与兽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人类可能不吃肉,而动物们也很驯服。但是随着人类堕落,人与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反叛上帝,人被剥夺了对于其他物种天然的优越性。大地退化了。
曾经只生长水果与鲜花(创世记,3:18)的地方长出了荆棘与蒺藜。土壤沙石累累,不那么肥沃,致使人类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耕耘土地。跳蚤、蠓虫之类令人厌恶的害虫也出现了。许多动物挣脱了束缚,变得凶猛,互相争斗,攻击人类。甚至家养动物现在也不得不用强制降服。接着,大洪水之后,上帝恢复了人类高于动物的优越性。
……